关于推动我省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提案

2022-01-18 08:56:2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

  内    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作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重大部署。广东省紧紧抓住数字农业发展机遇,先行先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数字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数字化,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在技术创新上引领示范、在理论创新上带头突破、在实践应用上争先创优,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在全域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广东数字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在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是推动广东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必由之路。当前,广东省凭借其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大优势在智慧农业领域先行一步,势头良好。广东数字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在探索阶段,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仍不充分,仍面临一些发展制约和问题。

  一、数字农业技术原创和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在数字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大批卡脖子问题。包括低成本高可靠先进传感器技术、海量多源异构信息感知、大规模数据采集、融合与解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生产管控模型及知识库系统共性关键技术以及智慧农场先进智能装备等。此外尽管涉农高校每年培养较多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机械类等数字农业相关类人才,但是相较于工业领域,农业领域仍然存在投入不足,投资回报低、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就业意愿低等问题。

  二、农业生产数字化仍面临需求不足。虽然在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电商营销、产业园全产业链数字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劳动力使用最多、利润最薄的农业生产端关注度仍不够,需求度较低,农业生产数字化仍然面临较多制约。这些制约来自于广东人均农地规模有限,总体细碎化程度较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成本仍然高昂,除经济作物、养殖等附加值较高行业外,粮食、蔬菜等主要作物的小规模农户生产难以支撑和应用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系统等数字化生产,因此对农业数字化需求不足,当前仍处于供给推动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大数据和生产资料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亟待共享整合。当前广东农业大数据的收集、共享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数据收集零散、共享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生产基础大数据如农业生态、农业土肥、农业气象等大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应用上存在较大短板。此外,广东建立的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推进了农产品的供应流通数字化,大大提升供应链效率。但目前对于农业产业链前端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流通,仍然缺少类似的统一的涵盖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等生产资料供应链数字平台,未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供需信息不对称、提升供应流通效率的作用。

  四、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评估标准缺失。为推广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广东省已拥有并持续建设多个数字(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试验区、示范龙头企业、科创园以及示范应用等。但是目前对于数字(智慧)农业的评价缺少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导致无法准确量化基地建设的成效以及实际的推动作用。

  为此,建议:

  一、建设数字农业研究院、智库等组织和宏观研究团队。面向广东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建设研究院、智库等数字农业农村专题的宏观研究组织和团队。着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卡脖子”技术梳理,促进关键技术研发落地,研究广东省农业数字化从业团队、领军人物和企业事业单位,分析农业生产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需求,搭建供需信息链。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的供化技术融合、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基地建设评估等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大数据采集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基于农业生态、农业土肥、农业气象等农业生产基础大数据的公共产品性质,专项实施农业生产基础大数据采集行动,尽快完成全省基础大数据的系统性采集,建立农业生产基础大数据共享平台,支持农业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研发。借鉴“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模式和经验,建立广东农业生产资料数字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信息对接对称,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稳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保障广东农产品生产稳定,提高生产效率。

  三、建设数字(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评价规范或标准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研究其它省市数字(智慧)农业现有标准,结合广东省情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广东区域特点数字(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和标准,推动数字(智慧)农业国家和行业标准建设。面向全国的数字(智慧)农业发展,提请国家标准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