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科技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会办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
内 容:
一、基本情况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国际上看,美国旧金山湾区有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纽约湾区有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东京湾区有筑波科学城物理实验中心等。依托大科学装置可集聚众多一流科学家,推动相关科技产业发展,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发展,为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底,广州超算中心已建成使用,深圳鹏程实验室、东莞散裂中子源已部分建成使用,并在有序推进下一步工作。佛山季华实验室 3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全部完工,一期 12.8 万平方米已完工,团队已入驻;江门市、惠州市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重大科学装置建设统筹协调
广东省暂未成立统筹推进重大科学装置建设的领导架构,尚未制定关于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不少城市依托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科学城,比如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以及中山科学城等。省级层面虽有明确支持意向,支持路径及配套政策没有全部落地。个别科学城没有列入省重点项目和省级开发区,得不到来自省级层面的规划、土地指标、配套资金等的支持,缺少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招引企业目录。
(二)没有长期稳定的投融资建设主体
经咨询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为例,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规模有可能超过3千亿元,有望成为2020-2035年期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科学城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需要长期政策支持以利于项目落地与推进。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建设等主要由中科院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各地级市共商共建,受制于地方财政预算与社会融资成本,容易出现建设参差不齐。
(三)缺乏综合运营的专业团队
科学城的前期基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金融生态辅助,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以及激励机制。与广州南沙明珠科学城、东莞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相比,江门、惠州、中山短缺相关人才团队,市属国资没有成熟案例。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科创资源差异较大,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整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实验室体系和创新能力,推动材料、生命、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大科学装置战略认识
广东省应当把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提升到战略认识层面,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努力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主动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及香港北部都会区等机遇,做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做实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参考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模式成立省级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厅的副省长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解决重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广东省科技厅可研究成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处,负责加快推进重大科学装置、科学城运营的具体工作。
(二)构筑多层次科创体系
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定位,探讨“政府引导、科创主导、市场运作”模式,集聚全球高端创新和产业资源,组织高效灵活的产学研协同攻关。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内核侧重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外围梯次布局中试转化基地产业创新中心和研发型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其中,依托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集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争取成为世界级创新策源地;支持惠州、江门、中山等卫星城市,依托大科学装置申报省级开发区,尽快完善土地收储、村级工业园改造等,提升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承载孵化。打造一批的前沿交叉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相互支撑的创新链条。
(三)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探讨联合3-5家具备科学城(园区)成功开发案例、信用等级高的广东省省属国企、广州市市属国企、深圳市市属国企作为股东,成立混合所有制科创投公司,负责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公共配套、人才服务等,同时推动成果产业化投资,发展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租赁、商业保理等科技金融业态。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的作用,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前沿技术,建立研发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和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大科学装置对应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应制定广东“双十”产业2022-2035年发展规划,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推进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向“大市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