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湛茂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2-01-18 11:33:5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

  内    容:

  一、基本情况

  广东省“十四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其中就包括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两市)。湛江、茂名两市GDP合计仅占全省的5.8%,是经济发展最弱势的都市圈。促进湛茂联动一体发展,重点强化都市圈内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升级石油化工、钢铁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就业人口吸纳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北部湾城市群和我国西南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当前的问题

  (一)区域同质化竞争严重

  湛江、茂名及北海、防城港等都是发展相对缓慢的城市,产业发展大都为资源依赖型粗放发展,导致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城市之间差异化、互补性协调。如湛江与北海在自然资源禀赋上较相近,均以农海产品、滨海旅游资源等海洋资源为特色。湛江与邻近的茂名均以石化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产业定位及发展内容趋同,容易导致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各城市之间存在资源竞争的问题。

  (二)支柱产业链延伸不足。

  整体而言,粤西地区级先进制造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而分散。“有龙头无产业”现象突出,为龙头骨干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关联辅助企业发育不足。比如,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一、二高炉系统已顺利投产,仅带动配套产业几十亿元,未达到项目与配套产业1:1~3的预期;以中科炼化代表的石化园区目前仅引进项目5个,下游产业链延伸不足。茂名的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三)创新能力与高端人才不足

  企业创新体系不健全,研发投入能力不足,效率较低。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数企业缺乏原创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装备和生产线从事加工组装生产,自主研发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高端创新型、领军型科研及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科技人才队伍薄弱,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院校培养的人才本地就业率低,高技术人才、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程度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省级统筹力度

  广东省应加大对东西两冀城市战略性产业集群扶持力度,尽快落实落细《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相关政策,在省层面推动汽车等重要产业在湛江布局,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湛江倾斜流动。建立并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茂名全面深度合作模式,推动双方互派干部对口帮扶学习机制,共建产业园,促进产业、企业、技术等转移,充分利用资源差异,互补共赢发展。通过政策倾斜与扶持,下放更多省级权限,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延伸布局,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成为粤西先进制造业龙头,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发展

  茂名、湛江均布局百亿级的石化项目,可共同加快推进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产值超过千亿元,上升为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绿色钢铁产业集群,其中,钢铁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设世界级大型临海钢铁基地和绿色碳钢生产基地。共同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海上风电、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力争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超500亿元。通过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攻坚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比如农产品、水海产品、制糖和食品加工等。打造轻工纺织产业集群,比如羽绒加工、纺织、家具、制鞋等。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企业。

  (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湛江、茂名高新区“一区多园”错位高质量发展,出台支持高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督促高新区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树标提质发展的措施,推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粤西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切实推动一批科研项目落地和实施,协助湛江湾实验室推进龙王湾研发基地一期工程。从制度层面出台促进珠三角核心区与沿海经济带城市之间科技合作,比如广州-湛江、深圳-茂名框架协议,加强高新区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合作。深度融入与深圳鹏城实验室的合作,加快共建湛江海洋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和南海立体通信网络示范验证平台。加强与广州及珠三角其他城市科技服务领域的合作,引导优秀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落地粤西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带动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参照汕头等地“35万底薪引进博士人才”做法,大力组织实施博(硕)士人才引进行动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集中引进一批博士和硕士充实到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