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
内 容: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郑重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国家先后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描绘了蓝图和路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在洞察全球大势、统筹两个大局后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性变革,必将对我国和全球经济、产业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大力发展低碳、零碳和负碳功能的碳中和技术和产业。
我省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名第一的强省。我省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迭加区,是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排头兵,必然要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因此,建议我省抢抓我国和全球碳中和技术和产业机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零碳经济增长极。
一、全球碳中和竞争形势
截至2021年11月,已有占全球GDP95%、碳排放90%、人口85%的14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于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全球进入“碳中和时代”。未来的全球竞争将是“零碳”的竞争。
在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利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优势已经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建立起优势,并在碳捕捉、利用和封存、生物质能碳捕捉和封存以及直接空气碳捕捉和封存等领域占据先机。在具体议题上,发达国家对淘汰煤炭、禁售传统燃油汽车、禁止毁林等议题不断提高全球标准。在贸易领域,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酝酿利用碳边境调节税机制(CBAM)对全球高碳排放出口产品征收碳税,施压高碳出口国家减少碳排放。
全球碳中和将重塑全球经济。从宏观经济角度,碳中和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正面影响。例如,新能源和其他绿色产业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碳中和对经济发展亦有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高碳行业资产搁浅、短期经营成本上升和失业。但碳中和对不同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净影响是正还是负,取决于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据研究认为,欧盟和我国均是碳中和经济模型下经济增长受益的区域。
二、我省碳中和技术和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我省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自国家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我省已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指明目标。但我省碳中和技术和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以下困难和障碍:
(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以氢能、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及以CCUS为代表的新一代负碳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零部件、原材料等依赖进口。
(二)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足。碳中和产业各领域发展水平不平衡,高端装备制造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带动力和控制力强的核心产业集群“链主”企业较少,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缺失。
(三)规模化发展仍显不充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成熟领域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不及国内先进省份,CCUS等先进前沿负碳技术试验项目规模偏小,海洋碳汇技术(蓝碳技术)和试验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碳中和技术和产业的金融支撑尚不强劲。我省绿色金融对碳中和技术和产业的支持保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企业碳减排绩效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仍然不足,根据绿色企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而提供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仍然欠缺。
三、我省发展碳中和技术和产业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实现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议以发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碳中和技术和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我省市场、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优势,采取如下措施。
建议一:加快我省碳中和技术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成立我省“碳中和技术和产业创新中心”,汇聚产业、研发、金融、技术交易、专业机构的力量,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二是出台强有力扶持政策,从产业端和金融端分别支持绿色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企业的绿色投融资。
建议二:加速巩固和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一是针对具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和引导,吸引产业链供应商集群发展,补足产业链条短板。二是针对先进前沿技术领域,发挥营商环境、产业政策、金融扶持、创新机制的整体优势,在我省率先开展商业化试验和应用,加强培育碳中和新兴产业。
建议三:加大重点行业规模化发展力度。一是在广东汕尾华润海丰碳捕集测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百万吨级碳捕集装置在我省落地。二是在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海洋碳汇技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三是加快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在我省发展。
建议四:完善金融支持碳中和技术和产业的政策体系。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与碳排放绩效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直接支持碳中和技术和产业。二是发挥深圳国家气候投融资改革的作用,加速发展气候投融资业务,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投资我国碳中和技术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