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由: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加强基层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基层在此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基层群众之间一些平时的积怨和社会仇富问题,其积压已久。基层综治维稳压力巨大。我省汕尾地区前5、6年毒品走私泛滥问题令人触目惊心,河源梅州一带乡村居民赌博成风,还有潮汕地区一些因醉酒或车辆停放问题导致打架斗殴的群伤惨案也时有发生。基层群众心理问题不少,其自我排解疏导能力欠缺,文化生活基本上荒芜。
二、我省“镇街成人学校”,本可承担乡村居民思想文化活动的机构,但基本上被忽略。我们从河源市教育局了解到,该机构在河源市开放大学管辖之下,龙川县镇街成人学校教员机构和经费还勉强维持,其它几个县就很难。走访东莞市寮步成人学校得知,基层个别领导观念陈旧而不重视,导致其使用经费和教师编制非常少、其归属不当机构不健全(挂有几块牌匾如老人活动中心、家庭教育等),或其权责不分明,整年象征性开展几个活动,以致其流于形式名存实亡。
三、镇街农村居民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会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走访东莞市寮步镇霞边村、缪边村等,我们与一些村干部座谈得知,到目前为止,初步统计40岁以下的村民基本上有高中学历,大专学历以上的占村民总数30%多;40—65岁的村民,高中学历的只有30%左右;大专学历以上的很少,占其总人口10%左右。由此看来,乡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整体不高,要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新一百年的目标”,面临的困难挺大。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强国富民的建设目标。
江浙和上海一带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尤其是办好“镇街成人学校”,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广东基层社区学习。以浙江乐清市为例,有两点措施很突出。一是创新社区教育办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终身(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作用。将乡镇街道的社区教育纳入教育年度绩效考核。探索乡镇社区学校实体化办学,落实乡镇街道属地办学主体责任,争取创建3所省现代化社区(成人)学校。二是扩大终身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和构建劳动者终身学习的平台。实现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比例达30%以上,成人学校社会培训成果存入学分银行比例达20%以上。市级和镇街年度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人数20万人次以上,建成社区学校(分校)30所,老年学习苑25个,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活动覆盖率80%及以上。
建议办好镇街成人学校,助力平安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提高基层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做好疏导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治安总体较好,但基层少数群众的文化生活单调甚至荒芜。在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以及健全乡村平安建设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办好镇街成人学校,以法制公共课和多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帮扶基层弱势群体,帮助化解社会矛盾,扫除街镇农村黑恶势力,从源头上使他们牢固树立公民意识和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二、下功夫扎实办好“镇街成人学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实行“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通力配合、社会组织支助、居民分批造册参与”的政策,完善镇街成人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育经费采取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学员部分收费的“三三制”等办法筹集;完善“双证书”制度(即成人学校学历证书和再就业技能证书)。其次,健全其教师队伍,此类成人学校可与当地的职业中学挂钩,建设一支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招聘一些离退休教师志愿者。最后,加强宣传力度,多方面助推镇街成人学校的发展。通过乡村摸查登记和个人自荐的形式,以宣讲及主题讲座的形式来吸引乡村居民踊跃参加。
三、完善“镇街成人学校”教育培训平台(含精品课程)的建设,对症下药。除以前开设的老年人文化活动、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家庭教育和法制教育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群,还可增设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成人再就业技能培训等课程。紧跟时代需求,完善街镇成人学校再就业技能培训的机制很重要。在街镇指导下统筹辖区内企业单位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使乡村居民有出路。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施“项目引进、资源统筹、技术培训、发展产业”等步骤,助力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