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案第20220241号
案题:关于进一步夯实我省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出人:黄健慧(13925079822)(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迎宾路星河湾综合楼)
分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民政厅
会办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
内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占18.7%,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的临界值20%。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凸显,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从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等方面筑牢“老有所养”的四梁八柱。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养老服务的最大承载主体,近年来,我省各地区一直积极探索构建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相协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与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基层养老服务中的一些难题,但仍存在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匹配、发展不均衡、从业人员专业欠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匹配,民办养老机构的活力需进一步激发。我省广州、深圳等市都存在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总量不足,滞后于老年人口发展的状况。按照《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规定机构养老设施应按所在城市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平均每百名老人不应少于4床。“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平均每百名老人床位数不到2床。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也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养老机构偏少既有用地紧缺、规划滞后、财力投入不足等原因,也有扶持、激发民间投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不够这一原因。民办养老机构普遍租用物业,缺少用地保障,资金周转紧张,政府扶持补贴只给民办非营性机构,民办营利性机构还不能享受等。
二、养老设施发展不均衡、养老机构存在“邻避效应”。机构养老“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现象共存,部分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床位闲置;硬件设施设备较好、服务管理规范、特别是医养结合程度高的新建嵌入式养老机构以及政府公建公办的养老机构则 “一床难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申办时经常出现“邻避效应”,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小区里建养老机构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房价等,虽经政府部门多方协调,但仍常常难以达成共识,最终导致养老项目搁浅。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护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养老服务门槛不高,相关从业人员只需持有养老护理员培训证,就可以上岗服务。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社会地位不高,存在付出的劳动与收入不相称等问题,导致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职业。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毕业流向待遇较高的公立医院,当前养老机构服务从业人员大多为“4050”人员,文化水平和服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呈现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等“三低三高”特征,与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为此建议:
一、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各地市更加积极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前瞻性地谋划、布局、建设高水平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借鉴国外比较成熟推广和国内部分城市已试点“时间银行”模式下的互助养老方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志愿组织,试点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助力化解日益发展的家庭照顾养老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不足的社会矛盾。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整合人口管理、健康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保系统等信息资源,建立互通互联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二、积极推动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积极采取公建民营、资金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立规范的嵌入式养老机构设置机制。结合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打通养老机构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养老机构建设前规划到位,与居民群众沟通协调充分;建设中布局合理,不挤占邻里电梯、楼道等公共设施;建设后运营规范,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开辟居家养老新模式,将养老机构的“床位”概念搬到长者家中,推动医疗机构、社区、义工、志愿者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进一步缓解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压力。加大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居民群众能够更加坦然接受全新的养老模式,减少养老机构融入社区的阻力。
三、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双向发力,扩大养老护理人才来源。推动高等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大力推进“南粤家政”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人才评价,推进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评定,开展养老护理类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着力从制度保障、能力建设、宣传引导方面持续推动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业收入分配改革,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补贴、岗位补贴、荣誉奖补等政策。加大宣传,营造尊老爱老社会氛围,提升基层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