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刘宗杰(18665016666)(广州市国际生物岛螺旋四路1号标一单元办公区三楼)
分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教育厅
会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内容:
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发展目标。
作为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四个发展定位的迫切需要。
一、主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模式不够深入,技能人才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中,虽然在构建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优化实战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限于融合思路不清晰、融合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融合难以深入。
(二)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机制不完善,深度合作受限
大湾区内部教育发展水平落差较大、大湾区内地城市“易进难出”单向交流现象突出、不同体制和法律体系造成诸多壁垒等因素迭加,使大湾区内教育合作交流处于浅层次、无系统、窄领域的状态,在高职教育合作领域的表现比较突出。
二、相关工作建议
(一)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圈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对于培养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职教高考”制度
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招考对象、对接高校进行考试路径分类。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校,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同时,针对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生源设置不同考试前提,可考虑将职业技能纳入职教高考的考核范围,提倡在技能应用场景中开展考试。
另一方面,在考试实施过程中,可邀请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到考试组织、评价和录取中,为职高院校夯实生源基础,保障职业教育本科的“职业性”和“高等性”。
2.完善教师队伍招收机制
完善高职院校从企业招收教师的试点机制,有利于将企业需求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闭环,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针对企业人员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可在真实教学场景中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给予企业人员自我探究、反思、的机会,构建教师专业知识。其次,从培训内容设置上,可密切联系企业需求,关注企业技术转化问题,培养技术转化能力。
3.设置科学培养方案
基于为产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目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设置上,可重点考虑市场需求的“应用性”和融合多领域知识的“跨专业性”,通过对广东省经济特点、重点产业发展的深入调研,结合产业升级、技术革命等技能技术人才的要求,组织教育领域、行业专业学者等共同修订专业内容标准,建立相应的专业学科。
在教学组织上,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除了企业环境与教室的物理融合之外,可借助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创造沉浸式教学环境,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范式。同时,可通过毕业设计、科研项目等将现实困境和难题引入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战略
利用好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深化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为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是实现四个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1.系统设计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体制机制
一方面,打造国家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专项尚未出台。广东省应积极与教育部、港澳政府在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推动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愿景规划纲要》,在合办高水平民办职业高校、开展更全面的合作交流、创新办学机制、扩大港澳学生在粤就学等方面加大探索和合作力度。
另一方面,打通与港澳合作交流的“绿色通道”。突破在粤港澳三地高职教育交流中的“三公”管理限制,将三地高职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从“三公”管理中剥离,简化三地交流访学的审批手续,消除大湾区内人员流动壁垒,促进三地高职教育的人员、信息、资金的流动互通。
2.深化大湾区内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一是建立职教联盟。职教联盟覆盖大湾区内所有的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大湾区内重点产业集群的共同目标,搭建链接政府与学校、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的纽带和桥梁,深入开展学校共同管理、课程开发、工匠精神培育、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等的合作,推动资源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流动,扩大规模集群的发展效应。
二是建立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推动大湾区内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学籍学分、教师资格等的互通互认。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和校长的任职交流和互动,支持建立各类高职院校联盟,推动三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换、教育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