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杨森平(13600459317)(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
分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民政厅
会办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医保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监管局
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广东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截至2020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98.04万人,占比15.27%,预计到2025年底,广东户籍人口老龄化占比将突破17%,到2030年将突破20%,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发展趋势逐步加快,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问题日渐凸显是目前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本要素极为重要,在机构从事护理服务的一线养老护理员是现阶段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构成主体,但是广东一线养老服务人员存在“三低”(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和“三高”(流动性高、职业风险高、年龄偏高)的现象,制约了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较弱,职业化、市场化不足,特别是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才能力不足,数量匮乏。
(二)养老服务供给失衡
具体来说,一是产业层级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表现在产业发展服务层级较低,存在同质化现象,大部分以满足生命和基本生活保障为主,满足精神、养生等养老产业供给较少,商业配套设施跟不上新时期经济发达地区银龄人个性化需求。二是养老服务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但是老年人口在欠发达地区占据多数,粤东西北地区的养老保障压力更大。三是养老服务功能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医养结合机制不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与基本医疗不接续,养老服务缺乏医疗资源及技术支撑,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四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多个主体提供,服务之间缺乏衔接。表现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项目种类多,但缺乏渐进性、层次性,服务内容层次间界定不清晰,缺乏一体化转介链接机制。
下面对广东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多方发力,充实专业照护人才供给
第一,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优势,重点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和本科院校,加大对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扩大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规模,发放技能培训补贴。第二,大力引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重点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等具有岗位资质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第三,将养老服务行业纳入紧缺人才目录,拟定补贴范围,鼓励有条件地方建立岗位补贴、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特岗津贴、公益岗位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等多种补助,加强以全科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人员队伍建设。第四,针对养老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工资待遇与心理预期差距大的情况,加大宣传以纠正社会偏见,树立其职业自豪感。同时提高其薪酬福利待遇,明确其晋升路径,树立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从而夯实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广东养老服务供给要“三化”,即因地制宜化、城乡有别化、区域差异化
在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其农村地区,要强化“兜底保障”,重点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提供基本供养、护理服务,让特殊困难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经济较发达、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要优化“普惠供给”,在解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要的同时,健全“多元保障”,为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提供基本要素支撑。重点支持培育养老示范性产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小区物业参与新时期的养老产业发展,适时给予税收、土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激励性政策,推动“养老+行业”多元融合,探索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拉长养老产业链条、丰富服务内容。
(三)促进医养结合,建立医养融合一体化供给制度
通过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实现养老服务社会资源的放大效应。广东在这方面需要推进的工作包括:第一,推进有条件的养老院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和内设医务室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的工作。第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协调发展。第三,赋予社区医院更大比重的医养功能,发挥其贴近居民、贴近老年群体的区位优势,适当增加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为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社区化开辟便捷通道。第四,将养老医疗护理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
(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衔接与整合,加强智慧养老
充分发挥广东“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护联网”养老模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服务形式之间、依长者身心所需提供的服务内容转介之间形成闭环式循环,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业链条中的每一份资源,持续提升居家养老精准化供给和服务水平。完善覆盖住宅、室外环境、社区配套三个层面的软性、硬性环境建设,进行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推动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示范推广,支持企业发展可穿戴、便携式、自助式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服务机器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