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陈宣群(13929883206)(肇庆市端州区城中路49号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03)
分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会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内容: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这是中国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向市场化减排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后国内的大型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市场进行碳交易,像股票市场和外汇交易一样,每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也开始有每天的价格波动。广东作为2013年国内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拥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目前广东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纳入了电力、钢铁、水泥、石化、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50家企业,截至2020年底,碳排放额累计成交1.72亿吨,累计成交额35.61亿元,平均碳当量价格约为30元/吨左右,与企业减排的成本相比,相对偏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广东是中国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区域之一,减排空间巨大,获利潜力巨大。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民生热点之一。快速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媒体对空气、水质量的报道,使得环境问题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被关注。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近年来经常发生“环保风暴”。每次整顿后,相关地区的大量污染企业、建设项目被关停,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地方政府和部门官员被处分,然后实践证明,频繁整顿也不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最有效办法。在风暴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效果相对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地区的环境问题逐渐突显,甚至更加恶化。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开始意识到污染权价格、绿色信用、绿色融资等市场化手段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污染治理手段,这比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环保风暴更为持续,同时也可以更加降低污染治理减排的成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便成为了双碳时代新兴的重要政策工具。
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电力已经率先被纳入,同时退出地方市场履约,发放和交易由全国统一配额;钢铁、水泥等行业正在部署,也将陆续加入全国的“大局”。同时,还未被纳入全国市场的行业仍继续在地方履约,发放和交易由地方配额。对于广东来说,电力行业占据了广东碳交易市场近一半的体量,如今电力被纳入全国市场,广东预计在体量上会有一个相对减少。结合我省的产业结构,建议探索将陶瓷、纺织、数据中心以及建筑和交通等典型“高碳”行业且具有良好数据基础和统计体系的行业纳入广东省碳交易市场。
二、进一步完善碳配额的分配原则及方法。目前,如何计算和分配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如果分配不均匀,可能会导致企业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如果配额在交易市场的供给过大,碳价格就会崩溃;某些传统企业的上报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假大空等虚报问题,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难点。建议不断完善各个行业碳配额的分配原则及方法,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反复修订,先在地方市场中先行先试,待成熟后再向全国市场推广。
三、进一步规范现有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体系的管理。目前,国内可做碳排放核算的机构成百上千,数量庞大,出具的核算报告形式多样,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核查机构的资质、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建议尽快出台报告编制规范,提升报告整体质量水平;完善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强化队伍规范化管理。
四、进一步丰富碳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碳普惠作为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重要部分,是目前普遍接受的碳抵消项目产品,同时也是未来全国碳市场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的项目产品之一。但是按照《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2020版)要求,只有已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地区中由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发展区域、全省省定贫困村、全省重点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三类地区才能开展碳普惠工作。目前广东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两翼和北部发展滞后,为保护生态和减排作出了贡献,大部分地区却因为不符合门槛条件而不能参与碳普惠工作。建议减低准入门槛,让碳普惠更好地体现生态补偿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子。
总之,做大做强碳排放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统筹考虑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识别和防范气候风险等,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政策稳定性的保障,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零碳技术创新、气候友好产品开发的良好政策环境,也需要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运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引导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让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