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规制的提案

2022-01-20 09:58: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朱颖恒(15015220111)

  分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委宣传部

  会办单位:省委网信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

  内容: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迅猛发展

  后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从学习、社交、工作、娱乐的重要场景,转向部分网民离群索居、避世遁隐的“佛系”空间,尤其是网络游戏,以其互动性、沉浸性、仿真性强,操作便捷等特点,吸引广大青少年网民沉迷其中。据统计,仅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由于广大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不能自拔的心理依赖。世卫组织已将游戏成瘾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中,明确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因此,如何加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规制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必须思考的现实课题。

  二、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主要危害

  (一)“沉浸式”游戏体验容易导致丧失时间感,并沉迷网游。现代网络游戏具有良好的体验性、文化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为大众生活增添趣味,并且通过在虚拟空间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但值得警惕的是,现代网游设计者均致力于打造“沉浸式”游戏用户体验。一些游戏者,特别是青少年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往往过度参与,导致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或精神症状。如游戏者容易在游戏玩耍中失去时间感,并逐渐对网络游戏中类似“装备”“排位”“技能”“奖励”“活动”“抽奖”等设计点带来的愉悦感产生依赖,以网络游戏为中心而忽视在真实世界的互动,特别在意虚拟游戏中的回报、奖赏和定时登入,导致出现沉迷和上瘾现象,对学习或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化身认同现象容易导致极端行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近年来,很多网络游戏鼓吹玩家随意杀人、抢劫、飙车或进行其他违法行为,也有游戏以衣着暴露的女性角色卖弄色情,更有游戏通过角色代入引导玩家克服死亡恐惧而实施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网络游戏空间以其高度虚拟性,因而在角色设计和人物创作上享有高度自由。游戏者基于对角色与自身的相似性、吸引力和歇斯底里的心理需求,产生一种自我自觉、临场感体验、情绪态度等方面发生暂时性改变的“化身认同现象”。负面游戏角色的化身认同对青少年的危害,已经远不止常见的网瘾、暴力、色情等,还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引起偏差行为,诱发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

  (三)过度游戏娱乐变相剥夺学习机会和能力,造成青少年不可逆成长损失。沉迷网络游戏必然挤占青少年本应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游戏的即时奖惩模式固化了青少年对真实世界回报的功利性,使其对学习中长效回应机制出现严重不适,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研究表明,游戏成瘾少年价值观普遍被扭曲,使其对成长过程中“损失”脱敏,即使成绩一落千丈,也可能满不在乎,游戏到底。近年来,从建立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到指导网络游戏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等,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动防沉迷工作不断迈出新步伐。尽管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已被写入法律规定,但现实中仍存在“多账号切换”“一人多号”“人号不符”“网购账号”等规避技术的手段,亟待加强规制。

  三、加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规制的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系,对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实施刚性约束。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尽快完善网络游戏强制分级制度,网信办要根据其所包涵血腥、暴力、色情、侮辱、酗酒、药品、赌博等不健康内容情况,对开发的游戏软件合理区分监管层次,强化玩家与游戏的匹配度,引导游戏企业找准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经常性游戏监管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不良游戏产品丧失生存空间。

  (二)加强程序研发,对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实施技术规制。建议限制青少年登陆游戏时间和单日累计游戏时间,禁止游戏奖励玩家每天登陆、定时登录、重复进行同类任务,禁止游戏进行如同赌博的付款抽奖、抽卡、抽角色、抽装备活动,禁止商家出售已实名认证的成年人账号给青少年,禁止青少年使用成人账号。鉴于青少年可能冒用他人身份登陆、多账号切换登录等行为,建议强制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玩家进行人脸识别,判断其年龄,进一步进行身份复核。建立举报奖罚制度,让群众举报违规的玩家及商家,举报者可以得到奖金。

  (三)坚持多方联动,对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实施综合治理。建议完善政府牵头,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对青少年合理引导和适度干预,能有效减少网游成瘾行为的发生。应倡导理性教养方式,既要主动了解和体验网络游戏,消除与青少年间的“信息鸿沟”,也要借助学校教育的专业理念,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话语,通过游戏的形式,融入青少年的生活日常,不断提高青少年去伪存真的意识和能力。防止一味地在围堵网游进校园上下功夫,转变思路,尝试探索疏导的路径,争取主动去校园引导青少年在网络游戏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