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提案

2022-01-20 09:58: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分类:劳动人事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教育厅

  会办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内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劳动者综合技能素质,培养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一方面给低学历低技能劳动者提供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给有志于拓展个人发展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保持适应社会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一、面临的难题

  (一)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带来就业挑战

  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按照智联招聘等平台分析,75.6%的企业管理者或HR提高了对应聘者工作/项目经验的要求,44.4%的企业更看重求职者技能的实用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2021年广东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4.2万人,加上外省来粤求职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各地虽然搭建了校企人力资源对接服务平台,但大多信息零碎分散,缺乏全局性或区域性行业分类的岗位需求信息,部门之间数据缺乏共享,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未能有效对接。

  (三)现代技术进步和社会转型容易导致从业人员被淘汰

  根据麦肯锡研究院模型,中国职业变更的份额大约占到全球的36%。在中等自动化情景下,到2030年,约有5160亿工时或将因技能需求变化而需要重新部署。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一些工作岗位流失,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四)现有就业体制唯文凭论,加剧了就业难度

  现在所有招聘对求职者都有一定的文凭要求,且“明码标价”,而求职者因不清楚就业岗位是否符合自己需求而广撒网,存在大量供求错配,甚至有求职者屡受挫折会滋生对就业制度的不满。

  (五)继续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当前的教育体系学习主要面向学龄人群,学习内容限于基础知识,对于已经迈入职场的成年人而言,接受再培训、提升技能、从低技能向高技能岗位转型的渠道有限。社会上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专业性难以评估,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构建劳动者职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一站式的人才成长服务链条。加强人社部门、教育部门、行业、企业的协作,构建官方的职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综合当前分割的人才招聘和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信息资源,为人才成长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定期发布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数据。灵活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行业、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岗位统计报告,对人才资源储备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和技能提升指引,增强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适配度以及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三是创建终身学习指南。涵盖不同行业岗位的发展规划、成长路径、切换引导、学习蓝图、必备技能等方面,明确行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资质,指导劳动者提升技能。在粤省事平台增设“终身教育”板块,建立链接入口,提供便捷的学习培训查询及转接服务。

  四是着力破解唯文凭论的招聘制度。组织或鼓励企业开发网站或开设机构,对相当一部分不需要高学历但需要一定技能培训的工作岗位,开展一些基础必需的培训,并提供求职顾问服务,帮助低学历求职者先准备再应聘,提高求职成功率。

  (二)加强精准对接,化解企业和就业者结构性矛盾

  一是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校企联盟。通过联合研究项目、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设计课程与教学模式、打造新项目、组建新学院等方式培养行业急需人才。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孵化项目。

  二是架设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可借鉴新加坡Career Trial计划,让求职者通过短期尝试多种类型的工作岗位来积累经验,用人单位对参与者能力进行评估,并可优先聘用参与项目的劳动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尝试,有助于企业发现合适的人才,同时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机会和试错渠道。

  (三)加大激励力度,完善认证和学分体系并纳入人才评价系统

  一是制定劳动者技能认证体系。参照新加坡经验,为劳动者制定劳动力技能资格框架,制定涵盖各行业的技术资格认证标准及技能证书,政府对学习成果予以认证,打通职后教育学历提升通道,搭建人才成长阶梯。

  二是实施学分银行试点工程。启动“学分时间银行”项目,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并由政府或指定权威机构对市民的学习成果予以记录认证,建立学习、考核、使用、待遇相联系的多元评估指标体系。

  (四)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一是打造数字化课堂。建立终身教育网络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线上课程,将我省高校的开放课程等资源融入学习型网络体系,利用“云课堂”把培训课程送到企业和城乡社区。

  二是推动教育及技能体系转型。把劳动者群体纳入教育范围,教育内容广泛覆盖各种技能,打造人人可参与的培训项目。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发挥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加强职工书屋、社区文化站等设施建设,打造全民共享的学习载体。

  四是加强终身学习理念宣传。通过工会、城乡社区、媒体等途径开展宣传,特别是要引导低学历低技能人员主动学习,提升职业技能,提高个人能力和劳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