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案

2022-01-20 09:58: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分类:政法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团省委

  会办单位: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内容: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动员方式,在社会治理中引入志愿力量,有利于优化治理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整体治理效益。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经贸大省,志愿服务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志愿服务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阻碍其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例如,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专门的志愿者培训机构,志愿者队伍专业程度不高,志愿服务长效动力不足,应急志愿服务不够规范,在社会治理中志愿服务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等。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

  一、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加强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统揽各方面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实现新发展。目前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承担着指导和协调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定职能,其主管单位为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业务上接受省民政厅指导和监督。志愿服务管理牵涉到多个部门,建议参照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架构,成立广东省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将文明办、总工会、团委、妇联、文联、科协、残联、教育、民政、财政、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作为指导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部署全局性、示范性重点工作,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我省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探索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培训机构

  目前我省的志愿者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碎片化”的问题,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均在各自业务领域内独立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系统的引导。建议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做法,探索成立省级志愿者培训学院,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建设,结合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开展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分级分类常态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注重志愿服务人才队伍培养

  制定志愿服务重点人才培养规划,将其纳入省级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逐步培养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熟悉现代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和热衷志愿服务、熟练掌握服务和岗位技能的骨干力量。同时,进一步优化志愿者队伍人才结构,鼓励各行业、各部门出台积极支持专业人才参与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引导医生、教师、律师等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志愿服务精细化发展。

  四、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完善“i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志愿服务发布、志愿服务时数记录、志愿服务积分存储和兑换等于一体,探索开设网上“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时数转换为时间积分,用于兑换服务,比如储备作为获取年长养老服务,以提供长效激励。倡导志愿者将时间积分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兑换服务和物资,实现“二次公益”。建设志愿服务数据库,表彰奖励志愿服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礼遇的制度,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将其纳入考察内容。

  五、推进应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疫情防控期间和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救援中,广东全省各地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如汕头市蓝天救援队、佛山市菠萝救援服务中心、中山市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等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热心参与维持公共场所秩序,人员、物资运送等志愿服务,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应急救助工作。但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应急救援力量面临不少发展困惑与难题:缺乏统一管理,资金以及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受限,缺少专业培训机会等等。建议建立志愿应急救援共享资源库,并纳入政府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将民间应急救援技能提升纳入应急管理部门年度工作,同时搭建与“国家队”的互动平台,促进专业水平提升;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补助方式,如建立社会应急救援基金,制定政策法规鼓励并规范向社会救援捐赠款物,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多层次推进应急救援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此外,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别、级别,探索建立省、市、区(县)、乡等不同层级的应急志愿服务指挥协调机制。

  六、以志愿服务助推社会治理创新

  推动志愿服务参与到管理公共事务、丰富社会服务等日常工作中,在社区居民中招募志愿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驿站等,定期在社区里开展日常便民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推广汕头市龙湖区做法,在社区推行为高龄长者提供紧急呼援和生活帮助的公益服务24小时热线“呼援通”,为老年人特别是一些空巢独居老人随时提供志愿服务。探索将社区志愿服务与激励机制“时间银行”结合起来,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为自己储备服务,调动居民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