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数字电网建设,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提案

2022-01-20 10:01:0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刘启德(13316212266)(省农工党广州市天河区华强路7号民主大楼11楼)

  分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

  会办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省发展改革委

  内容:

  为实现“双碳”目标,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能量密度低等特点,传统电网难以有效解决大规模新能源上网给电力系统实时平衡和电网安全等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数字电网是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形态。数字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与电网技术、业务、生态融合构建的新型能源生态系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交互性、经济性、共享性等特性,能够使电网更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在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源网荷储互动融合、多能互补、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用户用能需求多样化等性能的同时,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数字电网建设对于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同时,数字电网建设有利于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互联网理念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数字新业态、新产业,满足新需求,促进新消费,创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南方电网公司已明确提出“以数字电网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但当前数字电网建设还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数字电网缺乏规划和标准

  当前,对于数字电网具有“电磁态+数字态”的新型电网形态、“电网+互联网”的新型能源网络、“电力+算力”的新型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承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形成广泛共识,但对于数字电网的具体形态、场景、技术路线、实现方式及条件等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此外,数字电网建设涉及整体经济、社会、能源、科技发展,贯通电力生产传输使用储能各环节,仅仅依靠电网企业不可能完全实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并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二、对数字电网建设还需加大技术创新

  数字电网是传统电网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现有电力系统理论和成熟技术不足以支撑数字电网建设要求,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变革与突破系统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控制技术。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三、现有数字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支撑数字电网

  电网连接电力生产供应与使用,数字电网的运行需要在电源侧、消费侧和政府层面衔接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但目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需要统筹协调相关规划建设。

  建议

  一、加强数字电网的顶层设计

  进一步加强“以数字电网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研究论证,将数字电网建设从企业行动上升到国家整体数字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等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电网能源产业核心枢纽作用,以数据要素驱动资源优化配置,以此加快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同时,开展试点示范,以试点为突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一批示范区,引导数字电网建设更好地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推进规划和标准先行

  一方面,将数字电网建设纳入国家“双碳”实施规划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战略举措。另方面,注重数字电网标准化建设,准确把握数字电网的运行特性,研究数字电网运行控制技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抓紧出台数字电网技术标准并纳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打造本质安全的现代化电网。

  三、加大数字电网科技投入和创新支持力度

  强化创新战略,实施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转变科技管理模式,扩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主决策权,赋予科研人才更大资金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实施科技成果证券化措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数字化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建设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

  四、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协调支持力度,推动变电站、充换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5G基站、北斗基站等“多站合一”规划建设,为数字电网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加大5G基站、物联网、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对接好国家工业互联网和数字政府,充分利用电网企业在算力、算法和数据资源上的优势,促进政府、产业上下游和用户的密切互动,引导能量、数据、服务有序流动,推动能源生态系统利益相关方开放合作、互利共生、协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