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杨森平(13600459317)(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
分类:经济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会办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它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数字经济主要是指以数字化要素催生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同时包含数字要素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带来的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省数字经济,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发展大局做出广东贡献,另一方面可以顺应发展潮流、抓住时代先机、优化经济结构。
广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有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数字经济规模大。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6.8%;2.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高。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5.6%,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1.2%,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超2.2万家;3.有针对性法规;去年施行的《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足广东实际规范引领数字经济发展。4.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数量居全国第一,率先开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驱动能力不足
数据共享不充分,仍有大量数据资源未实现有效利用,数据作为关键创新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
根据2018年统计数据,制造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为34.5%、网络化率为45.3%,落后于上海、北京、江苏。同时,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工业细分行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多数中小微企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自身实力有限,动力不足。
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优势不突出
在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广东省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发挥如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基于数字经济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等方面还与部分发达地区存在差距。
4.数字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
据2020年统计数据,广深5G基站数量占全省95%以上,区域间数字鸿沟大。
5.数字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方式尚未跟紧数字经济发展潮流
第一,信息技术人才集聚水平相对较低。广东省互联网从业者数量相对北京人数较少,互联网企业薪酬指数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第二,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人工智能人才不足,机器人工程师缺口较大。第三,高校课程体系中缺乏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普适性公共课程。
6.数字经济税收征管有待加强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中的一种新业态,具有跨界融合广、业务流动强、交易留痕难等特点,各类平台上的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户收入较高,但其收入信息不完全被税务机关掌握,导致税收不公平被加剧。
二、建议
1.提高数字驱动能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契机。继续发挥广州、深圳等发达区域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数字经济资源的有效流动,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海量数据优势,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为切入点,用数据共享推动数据应用,释放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汇聚流通的潜力。
2.继续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服务业、双创产业、金融产业数字化;探索助力中小微企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路径,推动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3.营造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氛围,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自主就业、灵活就业、“副业创新”、多点执业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4.加快全省范围内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数字基础设施区域均衡分布。
5.借助大湾区发展东风,共筑数字经济人才高地。第一,可以借鉴欧洲在一体化进程中人才流动和引进方面的经验,吸引海外数字经济方面的高端人才,同时,健全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支持数字经济相关企业采用期权、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人才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第二,继续鼓励省内院校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强专业教育和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探索跨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鼓励高校和重点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注重课程教学对提升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的重要作用,针对在校大学生,可以由省级教育部门牵头探索设置培育数字思维的公共课程,针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可以通过开办函授教学、在线学习等在职培训,加大对各方面高层管理人员数字思维的培训教育。
6.加强平台经济税收征管。一方面,税务机关应继续推进数据管税、确保平台经济税收监管全覆盖;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应主动转变服务思维,创新服务途径,探索适应平台经济的税收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