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杨森平(13600459317)(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
分类:科技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科技厅
会办单位: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
内容:
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地位进一步稳固,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另外,《规划》也指出广东省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广东科技创新的短板,也是制约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当下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基础研究投入偏低,亟需补齐短板。2020年,全省共投入R&D经费3479.88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4%,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39.90万元,呈现出总量大,但强度不高的特点,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重较北京、上海等偏低,原始创新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基础研究经费是衡量原始创新投入的关键指标,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一般都为15%以上。2020年,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为4.58%左右,低于北京(15%)、上海(12%),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01%),与美国、日本、法国等高达15%-20%的比例差距悬殊。
(二)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依然不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目前,广东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仍然需要增强,高层次研究人才较为匮乏,达到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科研机构偏少,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差距明显”。截止2020年底,在全国1755名两院院士中,广东省排名第五,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96人,入选工程院院士54人,合计150人,但与广东经济总量相当的江苏省,两院院士达到477人,是广东的三倍之多,在数量和综合实力上落后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
(三)对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原始创新是指独立开发一种全新技术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包括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可见原始创新包括了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过程,是形成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原始创新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往往短期难以见到明显成效。当前,部分科技人员受功利主义影响,缺乏从事原始创新的积极性,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原始创新投入上缺乏热情,地方科技工作更倾向于抓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创新链后端环节,未能把原始创新作为实现原始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二、政策建议
(一)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创新。鉴于广东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例依旧低下,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增加社科基金等的投入,优化投资结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与定位,从企业角度看,理论性的基础研究大多具有正外部性强、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因此企业大多偏向应用基础研究,即以解决近期技术问题为主要目的,这对于创新而言无法长远发展。对于企业的创新,应从税收等各种配套措施予以激励并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创新的意愿。其次,对于理论型的基础研究,因该让科研院所、地方高校这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承担,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视、投入并参与基础研究,明确企业和科研院所各自的定位,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研究平台的建设,找准与自身发展定位相符合的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只有科研院所和企业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积极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完善重点领域科研基地与平台布局。聚焦国家战略和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发展,对标国际最好最先进水平,聚焦国家战略和我省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快推进再生医学与健康、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适时启动化工、海洋、环境、能源、农业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以承建市先行投入结合省财政后奖补方式支持珠三角地区加快建设省实验室,以省市共同投入方式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布局建设省实验室。
(三)持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加速中青年人才集聚和培养。以基础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导向,打造一批广东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团队。以广东优势支柱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导向,组建一批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团队,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际科学前沿和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精尖科学家。扩大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对博士和博士后支持比例,提升其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能力。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创建博士工作站,集聚一批基础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与北京、上海、江苏相比仍缺乏优势,使得部分人才流失,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京沪经验,以便更好地留住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消除不同创新平台间的壁垒,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