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 培养扛起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卓越工程师

2023-01-13 19:02:3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梁永生委员的发言

  ——强化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 培养扛起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是我国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力量。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协同的创新发展理念,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革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改革发展和加入WTO的巨大动能,我国机械、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重工业快速崛起,一跃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世界制造工厂”。广东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与强大的科创力量,2015年以来,我省先后启动实施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等一系列工程,形成了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的工程教育发展体系,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大省。但距离人才强省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工程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许多新兴产业工程师数量不足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显示,到2025年大湾区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近20万人。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四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强调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工程师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加快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赋予了时代命题。

  我们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的历史机遇,勇于变革、敢于突破,在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术创新能力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开创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局面。为此,建议:

  (一)提高思想站位,全方位统筹谋划和加强工程人才培养。立足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深刻把握人才第一资源、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这个关键,紧紧围绕广东“双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超常规定向培养输送急需紧缺高素质工程人才,针对性加强“双一流”建设、“冲补强”计划中我省理工科高校及理工重点学科支持力度,对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等重点领域工程人才培养予以倾斜支持。要引导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破除学科专业分割壁垒、进行多种形式的跨界交叉融合探索,推动理工结合、医工融合。

  (二)扛起改革重任,开辟产教融合工程实践教育创新示范区。要充分认识到广东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素质工程人才供给仍不匹配,积极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合作协同、多方共建,切实加大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分量。要打破传统工程人才培养重“专业能力”、轻“实践能力、协同能力”的培养模式,依托企业资源创造社会化、情境化、动态化的拟真育人培养环境,真正实现“工程问题源自生产、培养方案联合定制、育人资源企业反哺、优秀人才定向输送”的工程人才培养闭环模式。

  (三)强化使命担当,多措并举夯实工程人才培养各环节基础建设。一是要彻底改变以专业课占主导的传统课程体系,逐步将项目制课程、竞赛课程、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占比扩大至50%以上。二是要强化师资队伍工程实践教学能力,优先聘任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资深专家、企业导师,积极安排工科教师到工程一线驻课、挂职。三是要深化和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根本性扭转以文章、项目为主的“五唯”倾向,构建全面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

(发言者系民进广东省委会常委、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