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在推动我省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

2023-03-02 21:34:31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之三十三

杨志群委员的书面发言

——发挥高校在推动我省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优秀人才队伍。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振兴对乡村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多次强调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办、国办也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引。

  当前,我省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乡村的人才层次、人才结构和人才规模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我省农村外出务工比例达46.57%,其中男性占比达70%,16-34岁的占比超过2/3,农村人才短缺、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坎”。为此,我们要把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放在重要位置,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

  一、存在问题

  (一)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由于城市和珠三角地区“虹吸效应”,我省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农村各类人才大量流出。同时,服务乡村振兴的管理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发展电商产业、新型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

  (二)乡村人力资本的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绝大多数。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力量转移到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身上,他们接受教育的年限短,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

  (三)乡村人才应用转化的能力不强。乡村产业、人才与服务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不够突出,难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面临着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标准化品牌化不足等问题。

  二、建议

  高校尤其农业高校作为农林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为乡村人才振兴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培育人才、开发人才。

  (一)筑好人才“蓄水池”,培育农林人才“输血”增量。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一要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专业学位“专项制”改革,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强化基地班、特色班、企业班等“成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靶向”培养高层次农业专门人才。二要厚植学生“三农”情怀,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农事实践训练、“三农”特色课程等,打造“耕读教育”,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二)厚植人才“成长田”,助力乡村人才“造血”提能。高校要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突出做好“土专家”“田秀才”培育工作。一是送“智”下乡,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以强大的培训队伍推动传统农民转型升级。二是送“技”下乡,构建“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的培训模式,建立“首席专家+蹲点专家+轻骑兵”专家服务对接机制,对农民进行“点对点”精准帮带、“手把手”田头指导,把专家的技术转化推广到田地中去,打通职业农民培育的“最后一公里”。

  (三)打造人才“练兵场”,服务乡村人才“活血”创新。高校应强化乡村人才发挥的平台支撑,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效能。一要布局“点-线-面”结合的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乡村振兴服务站点”,构建“乡村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全链条的服务模式,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与地方政府、大型龙头企业等共建一批产业研究院、农技推广服务驿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社会服务站,促进人才链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发言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