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 助力乡村宜居宜业的建议

2023-03-02 21:30:44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之六十六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推进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 助力乡村宜居宜业的建议

  乡村社区生活圈是指村庄建设范围内,从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角度,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是乡村地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乡村社区生活圈是乡村各类服务设施布局的载体。对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设施,满足村民文化交流、科普培训、卫生服务等需求,以及保障日常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社区生活圈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和全新实践。《广东省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到 2035 年,“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存在问题

  (一)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和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上海市、浙江省和四川省陆续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探索和实践。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 1062-2021),首次提出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指引。同年12月,上海发布全国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2022年6月《广东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乡村生活圈邻里中心”。这些说明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相关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开展并大规模开展,但对于乡村社区生活圈划定原则、方法、配置方式、实施模式等各有不同认识。

  (二)我省乡村各类服务设施配置不足,供给水平和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我省乡村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仍不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低,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边缘地区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相对不足且覆盖面不广,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乡村设施配置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乡村各类服务设施的投入不足,二是乡村设施的使用效益低下,难以达到效率与公平的有效平衡。

  (三)传统等级化的乡村服务设施配置未考虑地域特殊性和村民实际,不适应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现有乡村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以镇村体系等级化的标准化配置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机械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与乡村居民多元化生产生活需求间的供需矛盾,而且标准不够精细化,缺乏不同地域、乡村生活场景、出行方式对设施需求差异需求。二是等级化的配置方式与乡村居民自主选择的结构错位。三是乡村人口流失和用地集约背景下小半径分散式布局带来的配置低效。

  二、建议

  (一)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试点工作。我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区域,应发挥先行先试的首创精神,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试点工作。根据我省不同地区差异,针对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等不同区域选择不同乡村地区开展试点,明确不同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特点,统一制订规划方案,构建“分级配置、分类引导、集约复合”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落实各类服务要素配置的具体内容、规划要求和空间方案,形成行动任务,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项目落地。

  (二)编制《广东省乡村生活圈规划技术导则》。参考国内其他地区已发布的关于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引,结合我省实际,考虑区域差异,在研究不同地区乡村的居住群体、居住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出行规律等基础上,制定我省乡村社区生活圈划定原则、方法和各类设施配置模式,以及乡村社区生活圈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系,明确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中必须涵盖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相关内容,以指导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和实施。

  (三)重点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粤东西北等地山区,普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且水平低,加之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难以达到效益和公平的平衡。因此,通过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根据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旅游休闲、智慧治理等不同乡村生活场景,以及村民出行方式与交通条件,突破传统等级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模式,考虑就近几个自然村为单元建立乡村社区生活圈,合理布局符合当地村民需求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安排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建设。

  (四)探索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新模式。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建设需要立足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应对未来趋势,根据生活、生产、生态、治理方面的策略引导,构建不同功能特点的乡村社区生活圈,以集约弹性、复合共享为原则,合理配置和建设为老人、儿童、中青年全年龄段服务的各种设施和生产服务设施,满足村民文化交流、科普培训、卫生服务、养老福利等需求。另外,要考虑到乡村社区的地域特殊性和村民实际生活规律和需求,乡村社区生活圈也不能片面强调“15分钟”可达,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社区生活圈模式,打造乡村地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与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