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持我省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的提案

2023-01-11 17:11:3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刘恒蓉

  内容:

  理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小巨人”企业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其平均研发强度为6.4%,平均拥有发明专利近12项。“十四五”以及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对我国产业发展、工业强基工程和制造强国建设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广东作为全国创新资源最聚集、创新生态最健全、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小微企业支撑了半壁江山。

  近年来,广东各地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小巨人”获得大发展。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全省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6万家,数量居全国前列,覆盖高端装备、医药生物、化工材料、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十分突出。然而自2021年12月《“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颁布以来,特别是2022年第三批第四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布,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再思考的问题:

  一、“小巨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疲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现阶段一些“小巨人”企业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缺乏对供应链的塑造和掌控能力,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容易产生断链和被淘汰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被替代。一些“小巨人”企业还存在短板,与龙头企业缺乏联系和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还有待加强。

  二、各地市“小巨人”企业的分布和增长数量差距较大。

  截至2021年底,同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深圳和广州,“小巨人”企业数分别为169和69家,为什么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上差异较大。还有东莞、佛山、惠州等城市进入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数量较前两批翻倍,而其他城市则不然。

  三、“小巨人”企业的省际增长速度优势不明显。根据工信部四次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名单数据显示,广东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虽然位于全国前列,但长三角地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一直高于珠三角地区。其中,上海、宁波的数量均多于深圳。同时,从第三四批企业名单中,我们也发现,中西部地区也涌现了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较多的城市,例如重庆、成都、西安和长沙。中西部地区在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链上有如此突出的表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建议:基于此,为了更好实现省2025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目标,有如下路径选择:

  一、构建持续创新与协同发展平台。1、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帮助“小巨人”企业利用认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重塑,构建具有前瞻性的生产模式,保证其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2、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支持。帮助“小巨人”企业开展前沿技术、重要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鼓励其依据特色或专长进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3、推动企业间合作与协同创新,支持“小巨人”共享创新性成果的应用。鼓励“小巨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强化工人的技术培训和转岗技能培训,促进优秀人才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小巨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评估和统筹规划产业链和供应链。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正面临着重构的挑战。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制造业而形成的,其重构不会一蹴而就,应结合评估本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产业的分布和竞争力现状,考虑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缓冲区和结合部,充分借力“小巨人”企业已有的市场和消费者的响应程度及企业的应变能力,结合地方产业特色进行全盘系统的统筹和规划,实现规模合作或供应链合作,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精准画像与梯度培育有机联动。企业精准画像、动态预判和梯度培育有机联动开展。有效分配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结构化分析研判,做到企业培育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利用平台促进企业家与政府、与上下游等各环节沟通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培育与提升相结合,坚持示范引领与总结推广相结合,层层分解目标,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小巨人梯队,不断完善标准,总结推广一批企业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引领和带动更多的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小巨人甚至是单项冠军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