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曹建忠
内容:
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设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快速提升高端创新资源匮乏地区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业当家的有效途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呈现遍地开花、星火燎原之势。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定位不清、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运转低效等共性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研发机构大多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机构,缺乏稳定持续的建设经费支持,市场化、产业化不够,收入难以支撑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和日常的运作,更多依赖财政经费运营,加上受疫情影响,各地财政困难,导致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在“婴儿期”难以获得成长所需的足够营养,处于“死不了、长不大”的状态。
(二)由于缺乏与地方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造成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成果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难以有效转化,在创新过程中也没有得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创新资源反哺;另一方面,成果转化过程中支撑条件不足。部分成果虽然具有较大创新性,但缺少中试生产环节的检验,以及未能有效吸纳风险投资基金进行产品后续开发,且缺乏工程化开发、应用型设计、市场化推广等能力,制约机构运行效益提升。
(三)高层次人才缺乏,限制新型研发机构竞争力的提升。一方面,单个机构的研发人员规模有限,吸引人才机制不够健全。另一方面人才引培、激励等方面制度障碍依然存在,新型研发机构在经费使用、人才评聘、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比较有限,或者不能与宏观体制之间进行有效衔接,造成整体上对长周期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用人和薪酬制度上仍受到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约束,人才活力释放不够。
二、对策建议
(一)建议省级层面出台政策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布局在粤东西北地区的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对粤东西北地区引进、联合建设的国家级、省级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分支机构视同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管理,并给予政策倾斜。
(二)加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利益共享机制,让政府获得社会效益,企业获得技术支撑,高校获得人才实践机会。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充分整合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地方高校的人员力量及平台优势,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促进科研生态系统融合创新,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建议结合新型研发机构人才需求,研究制定支持高水平人才到新型研发机构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创新人才到粤东西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就业。探索引进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入股研发机构主导研发和成果转化,企业为专家及团队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场地、市场等,实现技术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探索将新型研发机构运营模式企业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人才团队+地方国资+社会资本”等多元化出资模式,有效解决启动资金不足,充分发挥多主体的建设作用。同时,坚持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纵向对接政府,横向联接行业,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联盟等方式深度嵌入本地创新网络,与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孵化器开展合作,汇聚跨界资源,提高市场开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