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措并举,提升老年人就医便利性的提案

2023-01-11 17:23: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杨小红

  内容: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服务效能。但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最新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数智时代的便利,“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预约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重要举措在应对疫情、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后疫情时代,利用科技手段和创新模式减少现场就医频次,亦将成为一种新趋势。但老年人对各医疗卫生机构推出的各类便民服务了解不多,对新型服务不敢尝试,科技应用的便利性却让老年人的无助感被放大。剖析具体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1.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就医流程不统一、创新智能化服务类型多样化,而老年人通常学习能力不足,对新事物的接受意愿不高,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和接纳。

  2.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统一的高知晓率的宣教渠道,故老年人对线上开展的智能化服务流程了解不够,面对新事物感觉无所适从。

  3.部分老年人因为消费习惯或者经济原因,没有配备智能手机等设备,无法体验智能化服务。

  为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更好地享受信息化成果,近期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和指引,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对各级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结合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思路,现对提升老年人就医便利性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交流,形成有效沟通机制,组建服务团队、开展共同调研、梳理老年人就医过程中使用智能服务的难点,进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智能应用方式,加快普及老年人慢病“足不出户送药上门”的服务模式。

  2.广泛开展使用智能化应用的宣教。

  组织培训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制作视频或印制宣传单张,提供就医智能化应用操作指导,使老年人从愿意尝试到逐步习惯再到熟练使用,最终能开心在家享受智能化服务的便利性。

  3.优化服务流程、增加便民设施设备。

  优化改进自助设备,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感受,操作尽可能地简单易用,最好是一键直达、就医无忧;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提升老年人的就医体验,提供各种方便就医的设施设备,如免费提供轮椅、储物柜以及一键式智能导医服务等。

  4.试点推进居家老年人群的健康监测服务。

  针对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失能、留守等重点群体,社区和医院可联手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基础上,试点搭建老年患者居家服务平台,提供健康监测、咨询指导、居家护理、药品配送、科普宣教、复诊提醒等服务,满足其日常健康需求。

  5.加强对互联网诊疗的支持和监管。

  尽快拓宽互联网诊疗的医保报销范围,使之真正成为实体医疗的有效补充;出台相关激励机制,激发医院和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互联网医院的医疗安全监管,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考核、评估办法,确保居民放心便捷就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主动提供适老服务,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为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针对老年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其提供线上线下密切融合、院内院外无缝连接,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智能化贴心服务,既是医院的本份,也是社会的职责。故建议多措并举,共同提升老年人就医便利性,努力实现1+1>2的效果,让老年人在智能社会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