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于欣伟
内容:
二十大报告再一次重申“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广东省作为全国重要水稻产区,近年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并取得积极效果。全省粮食年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实现了粮食面积、产量、单产连续三年“三增”,在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优秀等次。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粮食总产量已达1279.9万吨,但作为人口超过1.2亿的人口大省,人均粮食产量不足100公斤,粮食自给率不足30%,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和粮食自给率,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广东主粮种植面积与撂荒地复耕持续扩大,但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型农户种植主粮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广东整体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时间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导,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减弱,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有效粮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持续长时间削减。二是由于粮食作为战略物资,价格一直受国家调控,在土地、农资、人工等各方面成本持续攀升的情况下,种粮(广东粮食主作物水稻)收益非常有限,即使加上各类政府补贴,一亩地的平均收益(扣除成本)也仅是在500-1200元之间,大大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相比而言,种植经济作物比种粮的收益明显更高。如何进一步提升广大种粮主体,包括种粮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较为突出的问题。近年各级政府的相关补贴力度还是比较大,目前普遍采取的手段包括: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全程机械化耕作、改造高标准农田,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以上举措在提升效率、亩产、节约人力上起到较为积极作用,切实带动了增收,但是仅凭水稻单一作物系统增产降本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增长瓶颈。
我国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从2011年开始,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已被列入国家渔业“十二五”规划并启动相关专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在此期间,创建两批67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有1500万亩稻田,大部分灌溉条件良好,更有国内最大的粮食和水产消费市场支撑,但基于各种原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存在较明显问题:应用面积少、产量低、产业政策不稳定、政策引导力度不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与水稻套养的水产品种相对单一,相匹配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欠缺等。
二、具体对策建议
建议从进一步提升水稻田亩产收益着眼,在全省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以实现高效增产增收,大幅提升种粮积极性,联农带农,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
(一)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进落实落地。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耕地粮食生产功能。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具体牵头及协同部门。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支持范围,统筹利用各类涉农资金支持稻渔基础设施、集中连片开发等。四是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担保机构等为稻渔产业提供各类信贷服务,提供精准融资,鼓励创新稻渔综合种养保险产品,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二)加强技术指导,优化种养模式
目前广东稻渔综合种养整体水平不高,建议由各级农业及科技部门牵头,加大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并主动学习兄弟省份成功经验,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强化试验示范、强化技术服务,加大对经营主体宣传和培训力度,坚持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摸索出具备广东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三)建设广东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加强种养管控,实现联农带农、规范发展
引导在各大水稻主产区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各类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优质优价,拓宽产业链增值空间
一是促进稻渔旅融合。通过对种养基地进行景观化、生态化改造,打造稻-渔-旅融合发展典型。二是狠抓质量监管。三是注重品牌培育。制定相关团体、区域标准,明确稻渔米品质要求。开展优质稻米加工、培育综合种养品牌,探索多元化营销,实现稻渔产品的溢价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