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赖志光
内容: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明确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的工作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重视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但在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加强落实。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教育覆盖面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对面向社会的生态文明县教工作覆盖面、渗透度、影响力有限,部分生态文明宣教活动仅面向特定的机构或者学校,缺乏社会关注度,群众参与水平较低,而且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作为开展活动的保障。
(二)宣传教育形式与内容较单一
调查发现,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普及、普法宣传为主的宣教方式,市民群众更愿意关注或参与户外生态环境实践调查、环保公益志愿活动以及新兴媒体的推文、科普宣传片、参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等形式的宣教活动,但目前此类活动较少。
(三)生态宣传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调查发现,大部分群众对生态文明的了解较表面,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简单划上了等号,难以与自然环境、日常行为、绿色低碳等产生关联。访谈中只有近30%的受访者在生活中会经常考虑生态问题,大部分受访者仍缺乏全面和较深刻的认识。
三、意见建议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议在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工作,形成全社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生态宣传教育顶层设计
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的目标。建议省教育部门牵头,以大湾区中小学校为试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开设专门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提升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并建立考核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宣教的落实。同时,充分利用好深圳、珠海等地区的立法优势,积极推进地方环境教育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可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立法机制,统一标准、统一行动,让生态教育实践有法可依。
(二)提升生态文明宣传工作针对性
生态文明宣教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宣教活动让社会各阶层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宣教工作需要聚焦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的需求开展,要明确各阶段生态文明宣教重点与主线,把握宣教对象的特点,创作更多有针对性的、符合相应年龄阶段和受教育程度的优质宣教内容,更高效地整体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对大型宣传活动要进行效果回访,收集和整理宣传教育成效反馈。充分动员基层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加大宣教力度,推广优秀案例,形成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
(三)打造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
具备较广教育辐射面和较强科普功能的生态教育基地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建议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遴选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为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生态法治和生态行为的重要载体。生态教育基地可涵盖动植物生态保护区、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技术先进企业、生态教育场馆等范围,并根据不同类型基地的特点,“量身定制”特色实践活动,建立公益讲师、导览团队,提升基地建设质量。
(四)借鉴港澳经验,开创协同工作新局面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设美丽、生态粤港澳大湾区目标符合粤港澳三地人民的共同期望,港澳地区也有很多生动的工作案例,如澳门政府推广的“环保Fun”积分活动,公民可以通过环保行为积攒积分,从而兑换消费券或环保生活用品,其活动形式与机制更易于民众理解与参与。建议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各地行业协会主办,成立大湾区生态宣传教育联盟,将“讲好生态故事,共建美丽湾区”,作为大湾区生态文明宣教工作的统一目标,定期在大湾区内共同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宣教活动,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