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刘炬
内容:
中共二十大报告专节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广东也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的工作目标。继续教育作为面向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15日,我省共有普通高校154所,高度集中在广州,其次是深圳。截至2022年11月,我省有6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深圳19家,广州12家,佛山10家。随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需要更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大力规范、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既有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也有利于弥补企业在技术更替、应用攻关、成果转化上的不足。我省继续教育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开设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等一系列探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以继续提升学历为目的的继续教育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文凭至上”的观念。除高等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为职称提升的必要组成,同样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同时,社会上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存在另一个极端,只承认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的形式和目的仍然过多集中在学历、身份提升本身,对劳动力素质提升未得到充分发挥。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社会上仍未广泛树立。
二是继续教育对本地发展支撑不足。随着全省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各地市结合全省定位和本地资源提出了更清晰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当前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无法满足企业对产业发展的需求,使得部分较有实力的企业自行建立内部培训体系,甚至建设“企业大学”。除对本地企业发展支撑不足外,继续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亦有欠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是基层自治组织管理人员还是配合开展城市公共管理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紧跟社会需求、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渠道仍较少。
三是继续教育成本过高。由于当前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师资等缺乏规范,在参加继续教育时,企业和个人除时间、金钱等可控成本外,还需承受课程内容空洞、知识落后等风险成本。另外,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为例,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采取全成本收费,且限制申请奖学金,对工作年限不长的青年负担较大。
建议
一、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职工能力提升
在规范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对学历继续教育,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为例,着重宣传与全日制相同的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等。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依托行业协会着重宣传行业的前沿、技术更新、国内外最新形势等。注重工作能力提升和个人全面发展需求,及时矫正社会对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不公平对待。
二、鼓励院校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课程
鼓励院校发展本土特色专业,加强与本地优势产业交流。我省珠三角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数字化转型,继续教育对保持先进生产力、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愈发重要。因此,建议省内院校依托自身资源,开设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培训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多层次继续教育课程。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探索完善校外导师制等校企合作制度,为本地优势产业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培养国际视野,寻求技术突破和数字化转型等提供教育基础,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
三、多措施保障继续教育,惠及更广泛人群
规范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时出台继续教育规范,对主办单位、师资、形式、规模等予以适当规定。制定继续教育课程审批报备制度,引导继续教育在法律范围内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继续教育需求。适当提供继续教育资金补助。针对本地亟需的专业人才,根据继续教育的形式、学制、收费等提供助学贷款,并由工会或地方政府提供贷款贴息,鼓励青年自我提升。鼓励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等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通过继续教育为当地或企业带来显著收益的职工。由人社局、总工会为取得合规继续教育证书的职工,提供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