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生产力,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提案

2023-01-11 17:52:1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曹志伟

  内容:

  一、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痛点

  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但据教育部牵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就超过1900万人,2025年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外来劳动力输入大省,对劳动者的需求极大,急需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规模性快速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缓解先进制造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

  第一,“招生难”,社会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通过对比教育部近十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呈现大规模萎缩,招生人数连续八年下降。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情况亦不容乐观,对比2013年,学校数量(含技工学校)锐减了215所,在校学生人数锐减了75.32万人。中职教育发展形势严峻。

  第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不强,优质师资缺口大。

  2020年广东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09%,中级及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的43.11%,副高及以上职称只占专任教师的18.36%,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还远远不够。

  第三,专业设置上与市场衔接不足,专业性和技术能力不突出。

  调研发现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课程实用性不强、与城市产业发展的适配度不够高,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再加上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很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以上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建议

  在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过程中,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投入,培训技术人才生力军,才能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发展。具体措施:

  (一)吸纳生源

  第一,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非强制性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免费教育。即让中等职业教育具备免费性和普及性,尤其要针对国家和广东省鼓励发展行业所需的专业学生进行补贴和政策引导,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制造业。

  第二,发展职业教育为精准扶贫的创新形式,推广技术扶贫。扶贫要扶志,而不能“扶懒”。我省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入粤东西北地区扶贫,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可给上述地区年轻劳动力提供进入优秀中职学校免费学习培训和勤工俭学的机会,帮助贫困地区年轻劳动力掌握技能,实现真正的劳动致富,进而带动和促进当地发展,也为广东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技术工人。

  第三,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通道。可通过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高校合作的方式,或将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为应用型大学附属学校的方式,选拔优秀中职毕业生直上大专、本科院校深造,引导优秀中职学生继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更多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同时也能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认可度。

  第四,加强宣传引导,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大力宣传制造强国战略,引导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打破对职业教育偏见,积极宣传推广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薪和高就业率优势,培养熟练高技能操作型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比重,为升级转型中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二)提升办学水平

  第一,扩建职业院校,增加教师编制。针对目前我省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做好“筑巢引凤”的基础性工作:扩建职业院校,增加教师编制,增添先进的教学和实践设备,增设奖、助学金;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加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第二,引进高水平教师人才,完善晋升机制,提升师资专业水平。

  一方面,可通过一定的政策照顾,引进高水平教师人才。例如,提高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和临聘老师的薪酬水平,设置不低于全省教师平均工资的底线;增加落户指标;加大高级人才的补贴力度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人才,可以考虑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水平人才和聘作客座教师。

  另一方面,完善晋升体系,设立公平的职称晋升和评定机制。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起培训基地和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教师职后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每年定期考核,表彰优秀教师,以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定制专业人才

  鼓励三种校企合作模式:①企业参股职业学校,并作为实践基地;②企业委托学校代培,定制符合需求专业和技能的学生;③鼓励大型企业办学或与学校合办专业。

  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定制学生,政府招商后立项动工前就开始定向培养,避免出现投产后招不到专业技工,这也是创新招商软环境。同时,放手对传统专业进行淘汰、调整、兼并、转型,优化专业结构,而对于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人才紧缺和重点培育产业的专业则应增设学科和专业,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制造业当家战略夯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