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于加良
内容:
理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三农的现代化无疑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历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农业数字化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数字赋能农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助力“三农”提质增效。近年来,广东省在“互联网+农业”方面进行了探索,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新技术、新模式亦有落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还不够广泛,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还不健全,农业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力度还不够。在农业生产领域,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充分,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数字红利的实现。
建议:
一、加强农村信息、产业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扩大农村互联网信息工程覆盖范围,着力推进宽带提速和5G网络升级,提高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总结“试点数字乡村”建设成功经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产业配套性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产业区块链上的数据共享机制,完善乡村智能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成本;依附互联网建立乡村一体化观测提醒和数据采集系统,完善监管机制,加大资金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创新并提高数字传感技术集成度,促进农作物生长所需环境实时监测反应,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环境预警、灾害防控的重要作用。
二、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数字化应用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现代化思维的培养,增强农民对数字化产业建设的兴趣和意识。开展数字农业先进技术、农产品电商、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普及数字技术的相关知识。依托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全省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网”“农技信息”期刊、“农技气象短信发布平台”“农技快讯”“微农技”“农技气象视频”等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图文信息,提升农技信息传播能力。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制作农技微视频,如拍摄制作南药、农机无人机等专题视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直播课堂,帮助解决农民提出的关于病虫防治、良种选用、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农业技术问题。扩大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为广东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便捷、直观的渠道。
三、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构建“政府-企业-农村网商”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一步推动涉农电商平台发展,并大力推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农村直播新业态创新发展与落地。借助网络直播大力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培育形成一批农村电商品牌,让数字精准赋能“三农”:一是让农民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买全国、买世界的“福利”;二是农村电商能助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民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的供给侧改革转变。三是探索众筹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休闲农业、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自主运行的电商平台。
四、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指导推动。
健全以数字化技术促进农村经济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撑体系,建立农村数字技术创新、财政税费扶持、农村金融保险金融服务、农民技术培训与研修、小农户发展和现代农业衔接服务等相关机制,推进农村数字经营立法,营造促进农村数字经营发展的完善政策环境和公开透明的规范化发展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驱动功能,有效激发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农村市场发展,带动新型农村产品经营主体和公共服务主体向数字化转变,有序推动农村小农民向新型农户转变,为农村数字化发展创造要素保证和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分类细化的农业农村信息系统规范,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与农村领域基本数据资源收集、管理及其数据安全的规章制度系统,积极建立基本数据资源的数据共享制度和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