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融合不断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用新技术,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赋能,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这是我国连续6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数字乡村作出明确指示和部署。但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诸多挑战仍待破解。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数字化农业投入成本高,普及率低。以佛冈水头镇数字化魔芋种植基地为例,初步统计其所用的费用如下:农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费用为65万元;农业生产数字化建设费用为115万元;生产数字化设备费用为41.5万元;智能设施集成费用为215万元;基础通信服务及其他费用合计31.8万元。目前,数字化魔芋种植基地60亩,数字化共投入468.3万元,每亩成本7.805万元,投入成本过高导致普及率低。
(二)数字化技术人员短缺。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业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亟需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精准化。特别是掌握农业经营技术、懂管理,又有数字技术应用经费的专业化人才较为稀缺。
(三)基础设施配套亟待完善。数字农业系统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监管层和应用层,涉及到电子测量、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通信,还包括APP等。要实现数字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大量的应用设备和物联网系统,因此,做一个智慧农业系统的门槛也比较高,需要长时间积累。同时,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研发基础较为薄弱,尤其在数字挖掘、智能算法、知识模型决策等核心领域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四)农业数据共享不充分。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等环节衔接不够畅顺,数据要素与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连通不紧密,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受权属、标准等约束而未能充分共享。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间尚未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多方参与和利益联结机制。
二、建议
(一)夯实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基础
城乡信息基础设施的数字鸿沟、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并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数字技能等因素,是制约农业数字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数字化转型需循序渐进,宜通过试点分阶段推进,建议由省政府对城乡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有步骤地谋划实施,布局一批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等,开展农机智能装备集成应用和智慧农业场景应用示范,为农业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供系统支撑并创造有利环境。同时,重点支持产地仓、田间冷库、物流站点、加工车间等项目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商贸物流节点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对产品质量、交易流通、市场消费等方面的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
(二)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数字农业投入成本较高,一般的农企农户都无法承担,需要整合资源资金,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采取购买服务、服务外包、项目代建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数字化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数字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农户等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培育和引进数字技术服务企业、加工制造企业、投融资平台等,吸引大数据、云仓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产业配套和集聚,塑造农业竞争优势。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强化合作,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和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
(三)推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
盘活农业大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要素与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制定涉及农业数据采集、应用、共享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加快整合集成全产业环节和品类的大数据,更好发挥农业大数据的服务价值。重点支持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科技攻关,提高物联网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积极推动成熟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病虫害等技术手段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品牌,提升数字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展示,让技术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加快打造“能互动可延展”的智慧农业宣传中心,让村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数字福祉。
(四)加强对数字人才的培养
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推动数字乡村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农民信息通信技能,特别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扩大各类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培训农业数字创新人才,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特别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