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案由:
近年来,广东全面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三大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普惠中医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省所有的县区都至少有一间中医医院,所有的镇街都建立了中医馆(科),村卫生站的中医阁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但全省在推进普惠中医健康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地区、城乡差异,仅以分级诊疗改革成绩突出的茂名化州为例,新安卫生院2022年中医诊疗3560人次,中医服务收入130.62万元,河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中医诊疗212人次,中医服务收入仅0.43万元。上下级中医医疗机构未能充分联动,是阻碍我省推动普惠中医健康服务全面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问题有:
1.上下级中医医疗机构联动的政策支持尚不充分
近年来,虽然广东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广东省中医药条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低建设方案(2020-2025年)》等多份文件来强力推动中医药发展,也出台了《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来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从省到村五级中医医疗机构充分联动的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头重脚轻中间堵”的老大难问题仍然难以解决,省市两级医疗机构对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引导帮扶不够;欠发达地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受众群体庞大,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低下,无法满足基层老百姓对中医医疗的旺盛需求。
2.上下级医疗机构中医诊疗资源联动模式尚未形成
由于上级医疗机构优质中医诊疗资源下沉不足,我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资源基础薄弱。大部分镇(社区)卫生院无法购进神灯治疗仪、牵引床、颈椎牵引椅、中频治疗仪等中医仪器,没有中药房,中药使用多局限在中药颗粒、中药方剂,缺少单味中药饮片和中药饮片服务设备,无法展开相关中医诊疗项目。很多病人不得不去上级医院就医,不仅增加患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影响就诊体验,同时愈发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诊疗服务发展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3.上下级中医医疗机构人才联动机制尚不顺畅
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机构虽然人才众多,但由于没有稳定可靠的上下级医疗机构的人才联动机制,不能对大量的镇村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上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匮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操作护士少,会中医、用中医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出身于西医的医务人员想转为中医,也缺乏明确的“西学中”培训途径。
建议:
加快打造“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模式,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普惠中医健康服务全面落地。
1.加强“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一是由省中医药局牵头,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上级中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省级组建市级,市级组建县级,县级组建镇级,镇级组建村卫生室,形成“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责权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二是落实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且上级医院要根据各机构的不同定位加大支持与帮扶,促进优质资源精准下沉。三是加大省内财政政策性资金对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镇村级卫生院中医发展的资金投入。
2.加快推进“省市县镇村”五级中医药资源技术一体化
一是推进信息建设一体化。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在原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逐步将基层中医卫生院相关信息数据与上级中医院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进行对接,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网上远程会诊等诊疗共享服务。二是推进资源共享一体化。依托网络信息一体化,鼓励省市两级中医诊疗机构在粤东西北医疗条件较落后地区的县镇医院、村卫生院设立接诊点,利用“互联网+大众医疗”线上就诊,并对确需转诊的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提升转诊效率。三是推进中药制剂一体化。由省中医药局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中药制剂共享细则,鼓励中药制剂在医联体内共享,并加强对共享制剂的监管,保证质量。
3.加速“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人才培养
一是定期开设“西学中”培训班,由省中医药局负责,在各地市常年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班,让愿意学中医的西医都能有机会学习,获得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资格。二是发挥“传帮带”式培养模式的优势,扩大“师带徒”(基层优才)项目的培养范围,让每间镇(社区)卫生院都能选派中医骨干力量参加。三是适度扩大对省、市、县级的“名中医”认定规模,认定标准必须涵盖“师带徒”形式的育人数量及质量,以及到基层驻点帮扶基层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情况。四是试点组建省、市中医院对县巡回医疗,县中医院对镇村巡回医疗的常态化巡医活动,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助力基层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