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李居仁
内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升温,实现了两地成本和贸易机会在优势互补中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格局。但疫情期间,显现出单一区域发展的不稳定性,疫后,各区生产要素改变,演变出多种运作新模式,也意味着大湾区企业将要步入新赛道,唯有进一步深化大湾区区域合作,才能真正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其中,粤澳黄金产业作为其中一部分,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粤澳两地政策指导和资源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加强粤澳黄金产业合作,推动大湾区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第一、从粤澳黄金产业链的整体性来说,澳门黄金珠宝产业的功能还处于较为薄弱阶段,还未充分打通上下游产业空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尤其产业链下半圆的回吐冶炼业务方面仍有诸多困难尚未解决。例如:澳门本地尚未有条件设立冶炼工厂,同时,澳门金饰行业企业90%为中小微企,抗风险能力有限,目前回吐的办法:一、需要团积“旧金”达到“开炉”标准,再透过香港冶炼厂提纯,而往往商号在“团积”的时间,必须承担现金流逐渐消耗和面对金价波动的风险;二、如商号没有足够的资金链,不能“团积”旧金,则需要实时把旧金带到香港回吐现金,而频繁往港令运输成本和安全隐患风险增加之余,还需面对中间商压价;三、澳门商家把旧金折现后,再购买原料金,产生一定的价差。对于澳门商家来说现行的产业链一直处于成本高但营运效益低的状况,并且容易使澳门黄金行业长期依赖香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第二、粤澳黄金珠宝产业合作结构还需多加推动成熟,例如当前黄金产品在粤澳两地进出口报关限制较多,致使产业生产效率仍较低。另外,粤澳黄金珠宝产业合作形式还需思考多元发展,例如当前合作尚缺乏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方面的突破,以及由于当前产业链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澳门“中葡平台”资源进一步实现国际合作。
政策建议:
一、“前铺后厂”借优势,“区域经济”协发展
大湾区城市间进一步优势资源互补,不仅可以解决澳门黄金产业回吐冶炼业务的“燃眉之急”,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湾区各城市的经济协同发展。澳门在黄金制造和行业配套链条方面仍比较缺乏,但在旅游与文创、高端服务业等方面拥有更多高附加值的资源,而湾区城市有更完善的业务基础,如成熟的金矿提炼和转化标准金的相关生产和处理设施。因此可以优势资源互补,深化及完善“前铺后厂”的协同合作发展模式。例如,建议牵头顺德、番禺、深圳当地的冶炼工厂与澳门黄金产业合作,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进一步完善澳门黄金行业产业链完整性和流畅性。
二、“保税闭环”提效率,“产业链条”畅循环
只有物流运输畅通无阻,才能实现高效的跨区域合作,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建议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从政策上支持采用海关闭环监管模式,允许澳门“旧金”进入内地保税区(例如珠海保税区)后,实现区内转关至顺德、番禺、深圳等地的,符合资质的冶炼厂进行提纯,提纯后原料标准金再次通过区内流转,回到澳门,完成首轮的冶炼提纯环节后,澳门的标准金报入大湾区委托加工,制成成品后,再报入澳门。使整个行业产业链自主循环链条更加畅顺。
三、“科技创新”造机会,“数字合作”促共享
大湾区内的科技和创新中心不断崛起,这为粤澳黄金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机会。未来可以通过湾区内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联合创新研发中心,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还可以建设数字化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例如,可以通过作平台,提供数据共享和处理能力,加速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流程。
四、“以金交流”谋合作,“国际循环”拓渠道
最后,充分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平台作用,利用黄金产业合作开拓葡语国家市场。近年来,澳门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加强与葡语国家之间的联系上作出不少努力,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每逢澳门开展大型展览会,例如MIF、PLPEX期间,有不少来自非洲或葡语系国家的专员透过澳门贸促局对接澳门黄金行业,希望促成与澳门在矿金上的贸易合作,但无奈澳门暂时不具备矿金冶炼相关的产业服务。因此,如澳门能成功开拓黄金冶炼渠道,将吸引更多葡语系国家的矿金业务与澳门及大湾区企业合作,为澳门黄金行业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也能为大湾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澳门本土行业商家大部分是家庭式、中小微企业,其自主能力有限,澳门金业同业公会近年来密切组织业界抱团取暖,让资源较薄弱的小微型企业团结起来,透过粤澳在黄金产业上的深度合作,如能实现前铺后厂冶炼模式,将减低澳门行业的营运压力,让澳门企业的营运业务得以顺利开展,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澳门企业的自主性及多元化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澳门行业降低澳门金饰的出入门差价,保持卖出及买入价格比临近地区更有优势,从而提升澳门企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来澳游客的买卖信心,使整个行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澳门金饰珠宝品牌在大湾区的影响力,实现大湾区经济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