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李耀才
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随时有可能发生,例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常导致心脏呼吸骤停,年龄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约90%的心脏呼吸骤停都发生在医院外,往往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救治,心脏停跳后大脑皮层能耐受的存活时间只有4-6分钟,之后便开始不可逆的死亡进程,这个时间窗被称为“黄金5分钟”,如果在事故现场,在专业救护到达之前,患者身边人懂得现场救护知识技能,对外伤者进行简单止血、包扎、固定,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这些发生在医院之外场所的心脏呼吸骤停病人,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心脏复苏术,则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心脏复苏急救知识普及率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高达50%~80%,在我国仅为1%左右。公众生命安全与急救知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强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迫在眉睫。
建议:
一、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生日常教学内容,在初中、高中、大学军训中把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基本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四项技术)的现场培训作为必修课程。
二、打造专业培训师资队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吸纳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师资队伍,强化重点人群的急救技能培训,对警察、消防队员、城管队员、安保人员、出租车司机、教师、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构建社会急救志愿者网络体系。
三、组织医学专业人员志愿者下企业、进社区和学校,通过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指导市民进行急救演练,逐步培养市民的急救能力。
四、财政每年适当划拨医疗急救培训专项经费,并制定经费使用考核方案。
五、强化媒体宣传,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宣传栏、报纸、电视、微信等形式,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在官方网站建立专业急救知识板块,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基础的医疗急救技能宣传,拓宽学习渠道,不断提高市民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