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一些紧邻城市的城郊村民通过土地征收、城中村改造拆迁突然获得大量财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乡村文化建设没有相应跟上,一些赌博嫖娼、封建迷信、婚丧仪式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问题慢慢凸显,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提出,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只有坚持经济与文化“两条腿”走路,乡村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题景观、文化长廊;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树立一批村民中的先进典型,打造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乡规民约中,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在民生各个领域传递社会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倡导讲公德、善友爱、敬老尊贤、守望相助的传统文化理念。
二、送文化下乡要充分考虑区域特色和村民需求。广东乡镇城市化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在珠三角以外的一些地区,农村居民依然以留守人员为主,空巢老人、低龄儿童、中年家庭妇女是农村居民的主体。他们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受益者,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在搭建文化平台、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中也要注意因人、因地施策。文化演出和服务要与农业生产生活实际相关,同科普、农业技术下乡等相结合,在文化活动中可以附送小礼品,提高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把文化下乡落在实处。同时把岭南戏曲演出的重心移至农村,看大戏、打醮等特色文化活动本来就是广东农村的文化传统,与农村习俗息息相关,村民也会有更大的兴趣。
三、推广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广东特域农村旅游文化价值。要充分挖掘、推广和利用广东特色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通过非遗管理和保护宣传,将乡村特色文化推广走向市场,转化为文化旅游的生产力,综合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和推进助力。
四、发掘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的潜在功能。因为缺少使用和维护,不少新农村建设时期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破旧,使用率也在下降。新时期农村文化站的功能要适应时代发展,发掘新功能,充分考虑农村留守人群需求,分别设置如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农村妇女家庭技艺学习区等。同时可以考虑设置传统手工艺区、村落历史展览区、特色农产品宣传销售区域等,让这些活动站在符合村民需求、村民乐于使用的同时,成为一个对外推广和体验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服务中心、特色活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