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进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广东是华侨大省,海外华侨华人超过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绵延数百年的移居和开拓经历,不仅为我们认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视角,也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形成了勤奋图强、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优秀品格。兼收并蓄的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理性务实、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成为了岭南文化的主流和最鲜明的印记。
但是近年来在疫情和国际政治变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广东与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交流明显减少。有些地方与海外侨团、侨社组织的交流基本陷于停顿状态,或者仅限于纯粹的经贸和产业合作层面。随着老一代华侨的谢幕,新侨和华裔新生代已逐步走到台前成为主体力量,他们的教育背景以及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侨领与乡贤间宗亲互动模式,难以满足海外侨胞的这种结构性变化,难以满足广泛凝聚侨心侨力的“大侨务”总体要求。文化是魂,没有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认同,任何其他形式的合作交往都无以为继。当前,我省的对侨文化交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交流形式单一
海外侨领和华侨精英牵头,国内地方政府推动促成,是目前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在群体覆盖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华侨子弟不能从信息通道中获取交流机会。交流的内容大多是归乡省亲、宗祠谒祖或学校交换,这种迎来送往的模式主打的是情感交流,且过度依赖个体的感召力和奉献精神,缺乏一定的持续性,经常会因为个人原因中断。
二、单向文化输出为主
在以往的文化交流中,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大多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为主,反映新时代声音和中国现代文明的内容偏少,更鲜有年青一代喜爱的说唱、TED演讲、户外极限、脱口秀等时尚文化。华侨文化主要则以侨批馆和华侨博物馆为主要传播阵地,多偏重于叙述历史。单向文化输出难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三、交流机制不健全
可持续的人文交流需要健全的机制作为保障。现有的交流没有固定周期,没有固定领域,没有固定对象,也没有固定的文化品牌。“五侨”部门存在编制职数少、年龄老化、职能分散等短板,难以从机制定位、成员单位、交流领域等方面,对可持续的文化双向交流进行顶层设计。
四、交流渠道有待拓宽
目前以联谊会、同乡会、宗亲会以及各种社团组织为载体的线下交流,有一定的地域、时间和成本局限性,也制约了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文化交流不能只拘泥于活动,更多的是信息流发布和文化资源分享,数字化时代应该以平台思维聚合碎片化信息,形成以新媒体和智慧侨务为主要工具的线上文化交流空间,让人文交流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历史上,海外华人华侨无论是在抵御外侮、民主革命,还是在赈灾济困、捐资助学方面,都对广东的近代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海外侨胞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开阔的国际视野,成为了广东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们既是广东经济连通世界的纽带,也是岭南文化走向全球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和鼓励广大华人华侨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广东作为侨务大省,以文化交流为引领,凝聚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做好“侨”的文章,用好“侨”的优势,对广东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文化双向交流机制
把对华侨华人文化双向交流作为广东侨务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增强文明交流互鉴,广泛凝聚侨心侨力,建立常态化双向交流机制。以省侨办为牵头单位,省侨联、省外事办、省文旅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科技厅、团省委为成员单位,共同擘画包含文化、旅游、体育、媒体、科技、教育在内的双向文化交流总体规划,制定详细的交流形式,包括组织架构、人员规模、活动周期等。
二、打造双向文化交流品牌
以侨批馆、华侨博物馆、侨产、海外侨团会馆为载体,承办论坛、演讲、文体赛事、美食品鉴、短视频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青少年研学、家乡好声音等活动,形成固定品牌。通过比赛、集会、活动充分调动海外侨胞的参与热情,聚合并提升海外的侨商、同乡、校友等组织的活跃度。
三、搭建线上交流平台
借助数字化、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自媒体和新媒体信息分发平台,通过鼓励多语种创作分享吸引流量,待条件成熟后构建应用场景更广泛的智慧侨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张力优势,根据用户需求丰富和完善平台功能,逐步将“五侨”职能由线下导入线上,进而构建“大侨务”服务平台,为广大华侨群体提供精准的服务匹配。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依据各地市华侨规模分配使用。积极探索民间资本介入文化双向交流的投入和回报机制,形成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