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欧壮喆
内容: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发布2022年火灾情况统计,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共接报火灾82.5万起,其中接报高层建筑火灾1.7万起,同比2021年起数上升276%。
广州目前共有高层建筑2.4万栋,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2年期间全市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137起。
《广州市城市消防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至2035年将建成 384座普通消防站和37座特勤消防站的规划布局,其中仅包括1座航空特勤站。由此可见,广州目前的消防救援主要基于二维交通层面的传统消防部署,对于空中救援的规划布局和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传统消防救援存在问题包括:一是出勤时间受地面交通影响大,容易延误;二是消防车对救援场地要求高,消防车道不通畅、作业地面、没有足够空间供支腿和臂架伸展等情况都会影响救援;三是高层救援能力有限,主流配备的消防车臂架伸展高度在50-60m左右,即使加上消防水枪50m的喷射高度,百米左右的高层建筑火灾难以有效灭火救援;四是缺乏实时准确的火灾现场信息,无法精确判断火情和风险,影响救援决策和行动;五是缺乏智能化技术支持,无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火灾监测、报警和救援。
超低空经济发展及其在应急消防方面的应用有独特优势。无人航空器由无线的遥控设备和自身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我国无人航空器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4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30亿元,到2023年有望达到765.1亿元。工业级无人航空器可在气象、监测、农用、通信、治安管理等多个领域应用,其中超低空应急消防救援是工业级无人航空器应用的重大的突破口,其优势在于:
(一)快速响应:无人航空器的空中优势可克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有望解决高层建筑、城中村或偏远地区等难以快速抵达区域的消防问题,能够迅速处置火灾等险情。
(二)救援实施对场地环境要求低:无人航空器具有机动灵活、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原地回转等优势,不依赖机场跑道,可适用于城市复杂环境。
(三)调度作业协同度高:无人航空器航空遥感系统具有实时性强、机动快速、影像分辨率高等优点,能够跨越空间障碍,直观地展示灾区状况,供现场或后方指挥人员参考,迅速做出救灾决策、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建设包括航空消防站1座、空中救援基地2处、直升机起降点共123处(包括现状15处及规划的108处)。截至目前,深圳市已构建空中救援基地1处、直升机起降点15处的空中救援网络。2023年7月30日,青岛莱西市人民政府主办无人机消防救援演练活动。演练模拟建筑工地高层楼房发生火灾的真实场景。因建筑楼层过高,消防部门的云梯消防车难以发挥作用,再加上烟雾太大,火情不明的复杂情况,阻碍了地面力量控制火情的快速蔓延。青岛莱西市专项应急消防指挥部迅速调度EH216F等多架无人航空器给予紧急空中支援。这是EH216F(消防版)成功通过中国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技术检验后,首次被应急消防部门投入消防演练。
相关建议: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建设区域无人体系管控调度系统,分类划设低空空域和航线,简化航线审批流程,率先在工业生产、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以及海上搜救作业等领域开展无人设备产业化应用。南沙区万顷沙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正在打造“全运会”’综合体,试点组建区国资公司作为控股运营主体,联合取得适航证书企业,规划建设超低空应急消防救援基地。建议如下:
(一)综合协同超低空飞行管控审批
由相关民航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对超低空飞行(地面以上150米的空域内的飞行活动)进行综合协同管理和管控,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批准或者限制。相关审批包括:飞行目的和计划、飞行器性能和安全保障措施、空域使用合规性、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评估、协同管理机制等,以确保超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和合规。
(二)构建超低空应急消防体系
一是建立超低空应急消防队伍;二是建设超低空应急消防基础设施,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消防无人航空器火灾;三是建立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对消防无人航空器应急响应;四是建立超低空应急消防与相关部门(如民航、交通、警察等)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联动处置和资源调配,提高超低空应急消防的整体效能。
(三)规划合理的应急消防部署点
超低空应急消防部署点需要以消防无人航空器作为布点基础进行多方面综合考量,包括风险评估、部署点选择、设备配置、通信联动等,合理的规划部署可以实现应急救援效率的最大化。
(四)配套建设新型消防站
消防站建筑设计上考虑到无人航空器的特点,外观应具有醒目的标识,以便航空器能够识别并定位到消防站。功能配置上满足消防无人航空器起降、维修、监测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