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食品工业化为导向,推动我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4-01-23 18:02: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案由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中第十九条提到,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我省预制菜产业离工业化发展、标准化升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制菜的标准规范有待完善。

  现有的预制菜标准种类较少,面对品类繁多的菜品难以实现精准控制;另外预制菜标准涉及食品添加剂、残留物、微生物、包装、营养成分、运输储存等,实施成本较高。团体标准在生产企业中不具有强制性,目前以企业标准为主。

  二、预制菜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

  一是生产效率不高,预制菜生产设备不够成熟,生产线的智能化自动化率较低,人力成本高;二是生产设备相对简陋,与预制菜的匹配度不高,很多菜肴无法实现标准化量产;三是受限于生产条件和质量指标要求,预制菜的口味口感与现炒菜品差距较大。

  三、预制菜的研发需更加重视。

  我国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对预制菜的选材、配料、生产工艺参数、质量指标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开展大量细致的研发工作。目前,预制菜的学术研究机构较少,企业是研发的主体,大多局限于批量放大、食品添加剂应用、灭菌等,对口味口感、营养指标、生产效率、食品添加剂与包装材料安全的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预制菜品质的提升。

  四、消费者对预制菜存有偏见,预制菜的产品形象有待完善。

  近期舆论报道部分酒店高价宴席采用预制菜、个别预制菜进校园等事件,引起了较多的反对声音。在信息不对称、科普不充分的情况下,放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认知。加上预制菜行业标准不完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低成本、低档次预制菜产品的客观存在,影响了预制菜的整体社会形象。

  建议

  一、加快起草预制菜标准规范,推动国家标准的出台。

  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有良好的基础,建议争取率先推出预制菜地方标准规范,再争取进一步升级为国家标准。一是重视基础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微生物、包装材料迁移物等的控制;二是对标准进行细化分类,如分为烹煮类、煎焗类等;三是菜品的品类标准应体现粤菜菜系特色,形成差异化地域优势;四是标准的起草要广泛听取企业和单位的经验建议,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撑,提高预制菜产业的工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大预制菜专用设备的研发力度,适配中式烹饪、精细控温、投料混合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重现性;二是对预制菜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引入机器人、AI实时图像识别、温度水分监测等新技术;三是投入高端检验技术进行质量控制,食品成分、痕量有害物质实现快速检测;四是整合供应链,严控原材料质量,提升物流运输仓储尤其是冷链运输的效率,建设供应链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监督力度;五是与调味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机械、工业智能化信息化等产业协同发展。

  三、以“传承+创新”为驱动,加强预制菜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

  一是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口味口感和营养价值;二是研发预制菜工业化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防腐工艺等技术,解决大批量生产的重现性问题,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美味和营养成分;三是研发适用于预制菜的新型辅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并制订相关规范;四是引导更多的学术研究机构参与预制菜研发,重点解决配方和加工工艺优化、质量规范制订、安全性、高端设备研发等关键问题。

  四、科普预制菜知识,树立食品安全形象,以高标准、严要求和公开透明获取公众信任。

  一是解决公众对预制菜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和误解。向公众科普预制菜的相关部门监管措施、质量规范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合理应用、预制菜的检验程序、运输储存、保质期研究。二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适配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预制菜。例如进入校园的预制菜,应采用较高的生产标准,并保证是短期内新鲜生产的(例如保质期不超过七天),不添加防腐剂,采用急冻技术保存等,建立“校园专供”的标准体系。而对于偶见性消费的预制菜,可适当放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