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挖制造业绿色节能改造潜能,助推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提案

2024-01-23 18:00:1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深挖我省制造业绿色节能改造潜力,对实现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创造更大绿色产业GDP增量、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东省制造业节能绿色化的紧迫性和新挑战

  (一)制造业节能绿色化的紧迫性

  一是从能源消耗量看,制造业能耗占比过高。2022年,全省工业能源消费总量2.14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58.46%,其中制造业能源消费1.83亿吨标准煤,占工业能耗总量的85%。

  二是从二氧化碳排放量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占比过高。据相关机构测算,2022年全省排放二氧化碳合计5.89亿吨,其中约一半直接和间接来自制造业,而制造业8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其能源消费。

  三是从污染物排放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占比较高。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我省普查工业污染源占全社会普查数量的91.22%,其中,工业排放二氧化硫17.94万吨(占全社会的91%),工业排放大气颗粒物58.46万吨(占全社会的88.71%),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约70%来源于能源消费活动。

  (二)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相关法规标准不适应新形势需要。2020年中共中央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并做出一系列新部署,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已不适应当前能耗双控以及未来向碳双控逐步转变的现实需求;我省节能降碳领域法规、标准建设滞后,仅造纸、铝合金压铸、日用陶瓷、艺术陶瓷、聚乙烯5个行业出台能效地方标准,严重掣肘行业能效提升规范管理工作。

  二是企业对绿色节能潜力认识不全面。近年来,随着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配套能源动力系统不断堆迭,企业耗能设备新旧台账不清晰,计量配备不精细,统计管理不健全,影响节能潜力、技改需求的全面评估。

  三是引导释放技改内需的新模式有待创新。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形式不断涌现,用能场景愈加多样,电、煤、天然气交易价格愈加波动,亟需市场各要素协同,驱动制造业加快释放转型升级中的绿色内需。

  二、有关建议

  (一)紧扣绿色低碳目标,加快修订全省节能降碳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议加快制定系统完备、务实高效的法规、管理政策和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的战略路径和部署要求,参照浙江省和上海市做法,尽快修订《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完善地方能效标准体系,引导高耗能行业、新兴制造业能效提升。

  (二)面向竞争力提升,引导制造业摸清能耗家底、积极投入节能技改

  建议对于分期分批建设项目的节能审查行政许可推行“多证合一”管理,以“用能确权”为抓手,全面开展能源审计活动,彻底理清制造业能源消费家底,加强计量统计,深化贯标、对标,量化节能增效潜力;将企业在行业中能效水平情况、节能降碳改造投入情况,纳入绿色工厂、高新企业、小巨人等认定的必要条件,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高举科技创新旗帜,构建绿色电力“生态圈”,推动节能减碳技术“产供销”全链畅通

  统筹设计推动我省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鼓励制造业厂区可再生能源项目“能建尽建”,构建企业内生新型电力系统;加强高耗能企业绿电刚性约束,运用更科学灵活的电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力度,对消费绿色电力比例较高、节能节电改造投入较大的制造业用户,优先保障用电需求。将节能降碳科技创新政策,向节能技术研发企业和节能技术应用企业倾斜,将“工业互联网”、“互联网+能源”的认证与引导设备节能改造效果相融合,突出数字化节能降碳牵引力。建设我省节能降碳服务业聚集区,搭建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整合节能降碳技术设计咨询、技术服务、工程施工、检测认证、绿色投资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对接,聚集节能降碳领域各市场要素,协同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