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置省级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的提案

2024-01-23 17:52: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邱玲

  内容:

  一、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对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是支撑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背负更大的期待,面临更大的压力,教师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普遍。

  二、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下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10-2020年这11年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尤以躯体化和焦虑问题最为严重。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多样。教育生态改变带来的心理困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变革,宏观教育政策(如课程改革、“双减”政策)的推进,教师行业发展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改变原有教育生态,导致越来越多教师面临工作时间长、负荷量大、压力剧增、职业恐慌等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多重职业角色带来的心理困境:当下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标准的特征,最终转化为教师角色的多样与教育任务的多重。教师既要完成教学育人任务,也要完成繁多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应对家长的教育期望和社会的教育评价。导致教师的责任边界被放大,职业压力剧增,影响心理健康。心理支持不足带来的心理困境:公众认为教师职业轻松稳定;教育管理者认为教师是“能够自我调控的成年人”;在教师自身认知中,很多教师自我期望值较高、受挫时缺乏对自我心理状况的深层次感受。各方包括教师自身都忽略心理健康,导致教师长期缺乏足够心理支持,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预防与干预。

  我省对教师心理健康关注较少:目前与教育领域相关的心理健康行动方案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鲜少被提及。省内中职和高等院校有相关部门和相关研究实践,以持续关注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仅在珠三角地区有过数据,广州市阳光评价对教师心理健康稍有涉及;在全省范围内的长期跟踪和施策并未发现。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严重:据一份2020年珠三角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高中教师各阳性因子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常模;外省一些城市亦对不同学段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均显示初中、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小学教师严重。

  三、对策

  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特提出以中学教师为试点对象,设置专业机构、施行系列措施,解决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促其身心健康。

  (一)设置广东省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

  提议我省建立面向中学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机构,即广东省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明确其宗旨、职责和职能部门设置。

  宗旨:为中学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心理健康层面的支撑与保障。

  职责: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设置并管理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点;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每位教师每学期有免费咨询时长;培养专业机构人员,并为全省中学培训专业心理老师;开展对学校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项督导;促进全省中学心理健康资源建设;开展多样化、精品化心理健康活动。

  重点职能部门设置建议:分初中、高中两个分支。

  (二)制定广东省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标准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可供对照参考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对此建议中心牵头,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广东省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内容建议如下:

  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二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且能正确处理与同事、家长等各方的人际关系;三是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四是具有教育热情与教育独创性;五是能真实感受情绪与控制情绪。在五大板块基础上,应根据初中和高中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特性,分别制定相应评估标准,并研发有效评估工具。

  (三)构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由中心牵头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第一级面向群体即全省中学教师,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第二级面向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建立档案全预警体系;第三级面对个体即全省中学教师个人,建立个体危机应对体系。

  以立体化、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确保教师心理健康得到及时关注、发现和有效干预。

  (四)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资源建设的指导

  中心可结合地市、地区实际情况,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资源建设的指导。一是硬件建设指导,如指导有条件地区和学校配备全身按摩椅等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运动器材与保健设施;二是师资团队指导,如配齐专业心理老师,并与班主任结成健康发展团队;三是加强对教师健康工作氛围的督导,既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也要形成对学校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如非教学事务性工作、周末无偿加班等)的专项督导;四是帮助学校引入专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升教师心理疏导、人际沟通等技巧和整体心理素质;五是定期组织教职工心理健康调研,并通过校市省三级联动,分层、逐级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