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湛江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时强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为鸟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在防浪护岸、防灾减灾、调节大气、净化水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据估算,2014年全球红树林面积为815万h㎡(公倾),主要分布印尼、巴西,我国处于分布区的北缘。我国红树林历史上曾达25万h㎡,1956年减少到42001 h㎡,1981—1986年又减少到18842 h㎡,2001年为22872.9 h㎡,2010年为24578.2 h㎡,2019年为28922 h㎡。主要分布于闽粤桂琼等省区。广东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湛江、深圳和珠海,优势种是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红海榄。1950年全省红树林约4万h㎡,1981年减少到1.8万h㎡,2001年仅剩1万h㎡,2020年是1.4万h㎡,居全国第一。总体上,全省红树林呈现逐步减少趋势。因此,契合当前“绿美广东”战略,守护红树林,高质量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正逢其时。虽然广东红树林面积近年来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各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沿海的过度捕捞、围填海、水污染对红树林造成威胁。广东沿海红树林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海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水质指标多数严重超标,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保护红树林势在必行。
二、受利益驱动,红树林及周边养殖屡禁不止。围塘养殖直接破坏大面积红树林,而且带来的污染物对红树林造成危害,其包括养殖尾水、清塘淤泥、农药等;网箱养殖大量的垃圾在潮水作用下聚集到红树植物根部,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海鸭养殖中鸭群频繁翻动红树林滩涂觅食造成泥土松动,造成红树林根裸露或倒伏枯死。鸭粪增加团水虱的食物来源,给红树林带来灭顶之灾。
三、外来生物入侵对红树林生态造成威胁。目前,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构成威胁的外来生物有互花米草和无瓣海桑。互花米草一旦入侵就会抢占红树林生长空间,使红树林面积大量减少。并改变区域内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严重威胁红树林内的生物多样性,珠海淇澳岛红树林就遭受过互花米草不同程度的侵入。无瓣海桑种植成林后,本地红树植物就很难进入其中,幼苗基本无法在无瓣海桑的林下存活。
对此,我们建议:
一、加快红树林保护立法。目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带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有提及红树林保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直接破坏红树林的行为,对红树林湿地范围以外的各种干扰破坏行为缺乏执法依据。建议尽快出台全省性的以红树林保护为主的法律,明确红树林的监管部门,严厉查处破坏红树林的行为。
二、对红树林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要控制陆域污染源,严控红树林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对红树林周边存在的餐饮、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进行调查摸底,对红树林已造成不良影响的进行关闭或搬迁。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对近岸污水进行截流分类处理,降低污水对红树林造成的污染。
三、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目前有些红树林范围内还存在当地居民养殖、捕捞等现象,无法彻底清退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户、渔民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建议通过政府引导,给予适当生态补偿,逐步实现清退。结合“由受益者付费”原则,由政府代替受益群众作为补偿主体进行生态补偿,提高省对红树林所在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实行地方间横向补偿。除常见经济补偿外,可采取项目、政策、技术、实物、对口支援等方式开展生态补偿,补偿标准可综合考虑保护成本、机会成本合理确定。
四、推动转产转业。要区别对待严格保护和可利用区域,引导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多元化可持续利用。对红树林周边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在有效实施用途管制、不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当地百姓改变传统谋生方式,减少对红树林不合理的利用与破坏。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可利用展馆、宣传牌、宣传册等方式进行红树林湿地科普宣传,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红树林湿地科普信息,让民众对红树林的生态、社会和长远经济效益有正确的认识,充分意识到红树林存在的重要性和保护紧迫性,自觉支持生态恢复工程,爱护所植苗木和相关设施。
六、提高生态修复成效。一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生态演替规律等因素,选择适合乡土树种,优先设计“红树+半红树+伴生种”的多层次造林模式,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将恢复目标从单纯的提高植被覆盖率转变为恢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从群落多样性角度考量,把鸟类、底栖生物及生境恢复等均纳入生态恢复目标,并创造条件恢复经济动物种群,提高周边居民收入。三是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引进无瓣海桑和拉关木等外来速生物种,在造林困难的滩涂使用外来速生树种占领前沿裸滩,随后应尽可能以本地种进行替代造林。四是注重后期管护、跟踪监测及评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管护工作,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全过程跟踪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