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提案

2024-01-23 17:45:32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在有效落实这一工作中,全省各地相应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体实施方案,但方案的制定、落实、成效、监督指导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地方案制定基于考核指标和监督要求考虑较多,未充分考虑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从而导致方案呈现趋同化,方案的实施成效表面化,无法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二是现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体系不健全,尚不足以准确反映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特征,同时,监测与治理及效果评价等环节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形成监测结果无法指导治理、治理技术不参照监测等现状。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处理设施配套率偏低,养殖业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总体不高。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表现在:由于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分散性、滞后性、隐蔽性特点,造成监督监管难以形成具体抓手或标准化流程;养殖业环境治理监督主要着眼于废弃物排放环节,对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过程监管涉及较少,未形成从养殖场到农田的全链条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监管体系。五是成熟技术精准推广应用不足,表现在: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对相关治理技术认识不足,有效示范模式推广力度不够。

  为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绿美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需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长短治理目标有效结合、符合各地农业产业特色发展需求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充分了解各地农业生态环境和面源污染现状,加强基础信息收集,从生态、社会、经济多角度出发,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部分多方协作。通过促进关键利益方的合作,共同探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结合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制定长短治理目标有效结合、符合各地农业产业特色需求和实际的实施方案,利用政策、资金、宣传、知识等资源,推动方案落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大力推进控污治污种养发展模式,做好技术示范工作。一是继续大力推动畜禽清洁养殖,加强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废弃物源头减量。打通有机肥还田渠道,加快培育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严格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倒逼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帮助企业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二是加大开展种养循环农业时应注重科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有限的资源预算内实现循环农业设施的升级和改造。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投入资金开展循环农业项目,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三是采取措施提高循环农业生产效益。建立适合本地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在局部优势上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创新高质高效种养结合模式和耕作制度。

  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广人才培养。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工作,发挥技术指导传帮带作用,针对性地培养乡土人才,让“土专家”发挥大作用,从而不断健全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对地方科技人员、农村乡土专家等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等培训,助推“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的治理模式应用,增强面源污染治理成效;三是加强政策和技术宣传。积极宣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扶持政策,树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典型,组织开展现代化养殖场、生态农场创建活动,大力推广面源污染治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模式;四是增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针对废弃物处理、化肥减量控污、增碳降污等开展靶向施策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提升种植、养殖主体的技术认知水平和实施面源污染治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四、强化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动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和监管方式。一是强化投入,明确主体。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入责任,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和治理、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与化肥减量互动等长效机制;二是强化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生态环境部门对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全过程监督,大力推动农业农村部门制定区域性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养殖粪污收集、处理、资源化体系和模式;三是加强精准化动态管理。通过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体系,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实施和监督监管有效衔接,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实施和管理高效化,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