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基于这一省情,我省适时提出了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政策。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粤东西北各市以现有园区为基础,集中资源做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为推动形成区域合理分工、协同联动的产业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上的支撑。但是,我省在积极促进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而其中产业发展集约化水平不高、资源要素保障不到位、周边基础配套设施不足、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最为突出。
为更好地推动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提高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强化招商引资提档升级
围绕主平台建设,建立常态化招商引资信息跟踪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一是明确招商方向。坚持整体谋划、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目前发展条件及未来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招商对象。二是用好对口帮扶机制。全面完善对口帮扶协作“大机制”,坚持共建共赢、双向发力,深度完善产业共建、平台共建、招商共引等机制。三是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招商引资,全链条抓好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引和落地工作,多渠道引进一批投资额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四是协同打造专业招商团队。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优势,共同做好项目发掘、推介、洽谈、跟踪、落实和服务工作,打造一支熟悉产业政策、懂谈判技巧、热情服务企业的高素质招商队伍。
二、推动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加强政策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强化市(区)、县两级资源统筹调配,引导用地用能、财政金融、人力资本等要素向主平台集聚,采取单列、项目“戴帽”下达指标等方式予以支持,统筹调配优质资源资产向主平台倾斜,提升主平台产业承接能力,全面助力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投产。一是保障充足资金投入。统筹用好政策资金、财政资金、政府专项债券等,充分发挥资本金放大效应,扩大融资规模,撬动更多有效资本支持主平台建设和产业项目引进。同时,强化政策引导,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引进社会资本支持主平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建设。二是保障土地供给。推进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统筹盘活已收储未利用土地,在招商引资阶段按照“存量优先”原则引导项目选址存量产业用地,多措并举盘活低效用地;持续推动“净地”出让,纵深推进“带项目、带方案”出让、“标准地”供应,保障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助力实现“拿地即开工”。三是保障人才引进。强化校企合作、开展专项招聘等,多层次、多渠道吸纳高精尖人才。鼓励企业通过外市人才资源转移、总部借调、聘请顾问等方式,引进中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强化人才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力度完善主平台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全力做好主平台项目的配套服务工作。一是推进园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集中供热及固体废物收集转运中心等。二是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将主平台及周边区域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建立供电供水供气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综合商业体、体育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人才公寓,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园区。三是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协调解决产业转移引进人才的社保衔接、子女入学、便利就医等问题,加快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四、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持续优化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大环境”,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全方位降成本、全周期优服务,打造吸聚产业有序转移的引力场。一是提高办事效率。对标珠三角建设政务服务中心,促进办事标准、流程、时效等与珠三角地区接轨。深入实施“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扩大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城市跨域通办范围,深化线下代收代办、电子证照应用等合作机制,丰富通办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表填报、一次申请”,推动市场主体迁移实现“省内通办”“一地申办、一次办理”。二是优化政务窗口服务质量。推行“中午不停歇”延时服务与政务服务“双向邮寄”等个性化服务,满足办事群众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职业培训,提高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三是深化暖企行动。探索建立支撑产业转移的信用信息归集、分享、运用机制,建立健全政策优惠包直达企业服务机制,大力推行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不断通过优化服务供给化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