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红色侨文化博物馆的提案

2024-01-23 17:44:2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内容:

  我省红色侨文化资源丰富,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支持和参与中共领导的广东抗战革命史;80多年前香港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大营救中涉及到广东的历史;100年前广州(广东各地)侨界先进知识分子拿起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支持和参与广东解放的历史;粤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红色情报活动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粤籍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参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等等。然而,我省目前尚没有一座承载粤侨在红色革命洪流中展现的独特精神的博物馆。粤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是广东发展的一笔财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都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在我省筹建专门展示红色侨文化的博物馆,有利于加深国内群众和海外侨胞对红色革命历史发展的理解,深化对红色侨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中共党史资源;有利于凝聚侨心,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引导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支持参与广东改革开放事业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感染侨后代继续走祖辈的红色道路,以侨后代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的方式,在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上发挥更大功效。

  因此,我们建议在我省建设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做好新时代“侨”文章,讲好新时代“侨”故事,推进我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设纳入省有关规划中。将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设纳入广东省文化发展规划之中,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特色的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以及国内外知名的文旅景点。建议做好红色侨文化博物馆的选址、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等系列工作。我们认为,红色侨文化博物馆选址惠州比较合适,理由是惠州红色侨文化资源扎实,代表性强,拥有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东江纵队抗战、香港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大营救等典型的红色侨文化历史资源。整合相关党史研究、华侨博物馆、公共文化体系以及社会资源等力量参与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设。要做好红色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进一步提升涉侨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力。系统挖掘梳理展示粤侨对中国革命和家乡建设的贡献,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共同认知的纽带作用,辐射、服务海内外中华儿女,展现华侨华人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增强海内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二、将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成特色鲜明及功能突出的侨文化基地。建议充分运用NFT扫描、VR虚拟现实技术、体感交互技术等现代技术,声光电板一体化,展示粤籍华侨华人及粤籍港澳台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贡献,让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当年的场景,回忆革命岁月。展示内容可包括:粤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支持和参与中共领导的广东抗战革命史;抗战时期香港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大营救涉及到广东的历史;100年前广东侨界先进知识分子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历史;粤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支持和参与解放战争的历史;粤籍华侨华人先辈红色情报活动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粤籍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参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粤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热心公益事业的贡献;粤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杰出人物事迹;广东红色侨务工作成就;粤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捐赠的有形或无形资产等等。建议向海内外广泛征集红色侨文化相关资料、实物,充实红色侨文化博物馆。

  三、将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粤港澳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设要着眼于为青少年研学和校外教育活动提供服务,方便海内外青少年学习、了解粤侨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以独特的渠道和方式展现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成为面向粤港澳青年和海外华侨新生代的爱国(祖籍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博物馆建立起以青少年学生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增强学生参与博物馆教育的自觉性。通过制作馆藏影片、动画片、文创产品,激发青少年兴趣,形成立体、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让文物在“活”起来的同时,增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四、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红色侨文化的研究基地。建议省委宣传部、省侨办、省文旅厅协同推进我省红色侨文化的研究、保护和活化工作,开展红色侨文化专门研究,为红色侨文化博物馆建设提供专业保障,进而把博物馆建成红色侨文化的研究基地,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数据库服务,成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红色侨文化交流合作、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