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谢惠蓉
内容:
一、当前制约侨助国际传播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国际传播队伍建设,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理论知识、语言能力、传播能力、传播策略等方面提升显著。但我们在侨务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海外华人华侨和海外民众了解中国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但了解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有限,对中国故事、中国主张等理解模糊,甚至存在曲解、误解等现象。经调研分析,主要制约因素有:
一是国际舆论环境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西方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我国污名化,曲解、抹黑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在国际传播中所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仍然十分严峻。
二是国际传播受众复杂。在互联网传播和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意义上“对内”和“对外”传播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是游走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和不同政治体制之间的海内华人华侨等特殊群体,且构成多元、跨界开放,存在文化甚至是意识形态差异。如何用当地的语言、当地人能理解的思维、价值观来传递中国故事和中国思维,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
三是国际传播能力有待提升。首先是传播工作者和机构缺乏精准的用户思维和意识,简单将互联网的用户当作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沿用大众传播思维开展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国际传播媒体的海外账号评论区评论数、点赞量较少,主要原因就是与用户之间未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其次是在国际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优质传播产品还不够丰富,海外华人华侨中从事利我国际传播工作的人才匮乏。
二、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建立整体联动工作体系
重视发挥侨界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加强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将“侨助外宣”纳入全省宣传工作整体规划,加大对涉侨国际传播工作的支持力度。强化“一盘棋”理念,协调各方国际传播资源、资金、平台和人才,建立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组织包括侨务部门工作人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内的集中研讨会等形式,研拟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合作机制、活动项目、实施办法等具体内容,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侨助外宣”工作规划或方案。
二是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合力打造新媒体矩阵
重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和侨刊乡讯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建立国内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机制,深化日常资讯交流,推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与海内外侨刊乡讯、华文媒体建立紧密有效互动的合作交流,合办专刊专讯专版,出版双语或多语新媒体。创新手段方法,深化融合发展,建设新媒体平台,合力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传播产品和海外社交平台,以及多维度、立体化的宣传矩阵,通过多种方式讲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
三是培育国际传播人才,加强传播力量建设
坚持创新传播理念,既以我为主精心策划选题,也善用外脑、外嘴、外笔提升说服力。团结凝聚在人文交流、信息传播等方面有影响力的海外人才,适时组织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培训等形式,培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建设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素质过硬、梯次有序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以坚定的政治素养,深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格局成色,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四、创新产品供给,增强国际传播效果
发挥外宣部门在统筹各类传播产品的作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达形式,鼓励海外华文媒体创新创作,打造新闻、期刊、图书、电影、音乐等综合性、多样态的国际传播产品体系,拓展海外社交平台渠道,形成规模海量、内涵丰富、活泼生动、吸引受众的产品供给。瞄准发展趋势,紧盯前沿技术,密切关注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充分运用新形式、新手段持续拓展传播路径。充分考虑受众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差异,改进传统宣传形式,以“中话西说”的方式,选择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使传播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广大海外侨胞、贴近国外民众,让国际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任,强化国际传播的准确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