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崔广德
内容:
一、情况背景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文化育村建设,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乡村文旅“不良开发”现象比较突出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可见进一步深挖、培育、利用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让乡村产业结构深度融合我省高质量绿美发展、文化育村兴村的要求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问题
当前,乡村蕴藉的丰富文化资源,虽然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植政策和社会资本的大幅下乡等有利因素,使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省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为我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函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区乡村文化产业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域发展不平衡、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冲突、乡村文化人才缺乏,乡村文化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民营企业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热情还不够高等。由于乡村文化企业实力弱、管理上大都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一些民营文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视野狭隘、投资盲目且急功近利,导致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和发展愿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努力解决乡村文化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同步规划,合理开发乡村资源。让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关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规划,避免乡村旅游规划与后两者规划内容相互冲突。明确项目定位,选定一个区域、一个地方、一个村庄应该从事何种乡村文旅项目,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简化程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通过深入调研,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政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介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通过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方法,扶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要按照普遍服务原则,加快出台并切实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城乡各类市场主体进入。要简化准入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特别是在立项审批、政府采购、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突出特色,打造特色文化产品。要以体验乡村特色文化魅力深挖富含丰厚文化底蕴,突出彰显自我的文旅精品通过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加以链接,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建设具有独特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艺文化等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项目,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注重以农为本、以乡为魂,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特色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住宿、娱乐等,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在一定范围内把旅游要素聚集起来,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旅游文化产业。
(四)完善产业建设,突破二元市场结构。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股份制改造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企业成本。要组织乡村文化企业参加文化项目对接会、投融资洽谈会、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引导乡村文化企业加强与政府、银行、市场及相关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更好地提供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符合主流价值标准的乡村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通过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化平台,盘活地方文化。通过互联网聚集受众资源,并通过对受众的数据信息的掌握来销售数据,将内容与生活方式、衍生品等的销售融合起来,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延长产业增收链条。
(五)系统规划,严格保护“绿美”环境。确保乡村开发利用时同步保障环境,要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坚持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把握和处理好生产、生态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系统的“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努力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六)培养引进,加大文旅人才建设。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乡村文化产业基地。加强与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特别是通过营造“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良环境,吸引从事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旅游开发和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文化企业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管理体系。推动乡村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加快乡村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加强对乡村现有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头人,让他们成为发展乡村文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