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张建国
内容:
草地是地球的皮肤,也为生存其上的各种动物及人类提供活动场所并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是森林的0.5-3倍,拦截地表径流能力比林地高约59%。小草虽不显眼,但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具有独特作用,是唯一可与其中的山、水、林、田、湖、沙任一系统耦合发展,起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肥沃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畜产品、增加碳汇、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叠加放大效益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草地畜牧业可减少饲料粮消耗,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草地的生产功能、游憩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与我们的生存、生活、生态密切相关,值得重视。
一、 存在问题
1. 缺乏政府管理机构。广东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热带、亚热带草业兴起的先驱和推动南方草业发展的典范,创立的冬闲田种草(草-早稻-晚稻)和果草结合(果-草-畜禽鱼)等循环发展模式对全国草业发展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之后,由于经济发展重点的转移,管理机构(畜牧局牧草饲料处)、服务机构(牧草饲料工作站)中的草业职能相继被取消,草业发展重回农民自发摸索的状态。
2. 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草地面积326.7万公顷,2009年第二次国土普查公布的面积为35.95万公顷,2019年第三次国土普查公布的面积仅为23.85万公顷。草地是六大自然资源(土地、森林、草地、矿产、水、海洋)之一,广东草地如此快速减少令人忧虑。
3. 动物饲喂比例低、综合利用少。草是牛、羊、兔等草食动物的主要营养来源,一般可占其日粮的50%以上,有的甚至可全部以草为食;草也可作为猪、鹅、鸡、鱼等的辅助饲料,提供蛋白、维生素等营养,改善动物健康和肉品品质。目前在各种动物日粮中,饲料粮占比大,优质饲草比例低,增加了粮食消耗和饲养成本,影响了动物健康和产品品质。另外,种草一方面可提供饲料,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消纳粪污,但目前对后者的利用极少。
4. 人工种植少。草不仅可以单独种植在山坡、荒地、弃耕地、滩涂等作为长期草地利用,也可在冬闲田、林间、果园等进行复合种植,不但不影响原有系统的生产,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农林果等的产品品质。然而,目前我省各种形式的种植较少,很多土地不同时长闲置未用,对土地和光、热、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5. 科研生产投入极少。即使在目前,广东仍是南方省区草业研究实力较强的省,在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由于科研投入极少,优良草品种选育、高效生产利用技术开发等欠缺,严重限制了草业潜力的发挥。
二、建议
1. 加强统筹规划,明确政府管理职责。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服务,常听养殖户说想种草,不知在哪里买种子、向谁咨询。草业虽不是一个大的产业,但它涉及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动物产品生产等社会的诸多方面,因此应新增或至少在现有相关管理处室增加草相关的名称和管理职能。
2.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草业也不例外,适合我省的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植、管理、收割、加工贮藏、利用转化等技术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适当增加投入,便能发挥我省强劲的研发实力,推动广东草业再创辉煌。
3.推动人工种草、加大综合利用。在弃耕地、低产田或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都可种草。另外,我省冬闲田面积巨大,冬闲季种植牧草不仅可改善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消纳粪尿等,单位面积还可产出比北方全年还多的饲草。同时,还可在林间、果园等复合种植。通过合理规划布局,种草不但不影响原系统正常发展,还可提高其生产水平、增加饲草供给。2021年和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一般耕地可用作饲草饲料生产,这完全符合“大食物观”的要求,饲草饲料生产也是食物生产。草的种植供给能力增加,便可加大各种动物的利用比例,减少粪污处理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充分利用草地,推动乡村旅游。广东也有全国闻名的草地,如韶关罗坑大草原、云浮罗定八排山大草原、茂名信宜天马山大草原、英德天门沟大草原、台山寻皇大草原、仁化万时山大草原等,加强这些草地的建设管理,可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