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挖掘“2025年全运会效应”,促进粤港澳城市发展的提案

2024-01-23 15:20:5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徐中秋

  内容:

  一、案据

  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往往需要举全市之力,要新建或改建一批体育场馆,耗资巨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地区在赛事结束之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明显不足,同样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加强场馆综合利用十分必要。同时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城市的价值显而易见。

  一是提升城市影响力。赛事广泛的受众群体与频繁的媒体报道无疑是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抓住机遇建立立体化宣传体系,植入文化特质、强化城市品牌塑造必然能够提升城市的长期影响力。二是促进城市自身品质建设。可以依托持续开展的城市更新行动,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推进环境整治,持续推动市民素质建设;同时,结合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多措并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三是刺激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可以紧抓赛事发展机遇,重视赛事遗产规划,形成完整的赛事产业链,保障赛事后相关产业运行,从而提升经济开放能力,刺激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因此,充分把握城市人口、空间、设施、文化、教育、交通等等运行方面与赛事本身相互协同的关系,是城市重大赛事遗产在场馆开发利用、城市管理运行、文化传播、促进国际交流、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转化为新发展契机的重要保障。从这个角度讲,充分发挥赛事“后续效应”是非常可行的。

  二、其他大型赛事相关经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经翻新改造后成功“转战”冬奥,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主会场。如今,鸟巢在大型赛演举办、全民健身体验、旅游休闲服务、智慧化运营等方面稳步经营,逐渐建立起涵盖高水平赛事、演出及活动举办,体验式旅游接待,商务文化交流服务的综合发展模式。

  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场馆从举办亚运会前一年开始,亚运场馆就已面向市民开放,开创了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赛前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开放的先例。杭州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中,19个全民健身场馆面向市民群众开放;21个市场化运营场馆以低于当地市场价格的收费标准开放,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体育赛事、培训、会展等活动;8个专业场馆引进相关专业队伍作为训练基地;8个高校场馆主要面向校内教育教学开放。

  2023年成都在大运会赛后,出台了《成都大运会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从重大赛会植入、全民健身开展、场馆惠民开放、场馆招商引资四个方面布置了重点任务,最大化保障大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比如在场馆惠民方面,成都将按照能赛尽赛、应开尽开、分类有序的原则,持续更新发布“成都大运会场馆‘一场(馆)一策’惠民开放清单”,引导广大市民走进大运会场馆,共享大运成果。

  三、挖掘第15届全运会“后续效应”的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全运场馆设施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在赛后为市民提供全民健身相关服务。同时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强政策研究,可否在经营上由单一的体育领域的经营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

  二是全运会将为各承办城市留下一大批高品质高水平体育场馆,可以以此吸引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重大赛事长期落户。

  三是举办全运会将为承办城市留下宝贵的赛事组织经验和人才储备,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充分留住利用这些人才。

  四是将办赛事与建城市统一起来,以赛促建、以赛促变,以举办赛事的溢出效应,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五是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市民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场馆利用率和使用率,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锻炼的场馆设施,进一步推动公共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六是以举办全运会“倒逼”城市更新改造,推动环境、综合治理的提档升级,完善城市公服配套,让广大市民共享承办成果和发展成果。

  七是以承办全运会契机,探索赛事运营新机制,积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体育赛事开发模式。

  八是引入相关体育高校,将体育高校的办学需求、体育人才就业与服务社会、场馆多样化运营、全民健身需求等进行综合考虑,促进体育赛事与教育、文化、旅游、会展、商贸、科技、制造、互联网、健康服务等领域的联动,实现体育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发展的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