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霍启山
内容:
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主席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2020年“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体育等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包括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及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队伍,制定优秀退休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制度及明确教练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措施。于2021年国务院也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内促进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资料显示,现阶段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具备体育传统项目的学校有8567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3809个;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2037所;在训青少年运动员46万余人,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多年来持续上涨。
随着内地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求才若渴。香港不乏体育专业人才;加上2025年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第15届全国运动会,大湾区体育将会进一步融合发展。然而目前大湾区法律制度、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各有体系,体育专业人员在执业资格认定方面仍有待完善。现时港澳体育组织及从业人员面对的问题如下:
1. 体育专业资格互认机制不够成熟
因粤港澳的法律制度、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各有体系,文体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有待完善,主要是在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资质及人才制度等存在差异,导致无法实现体育人才顺畅流动、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等,这些都不利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
2. 缺乏大湾区层面的体育产业合作平台
大湾区至今无一个统一运作的合作平台,使大湾区体育资源无法得到整合,从业人员无法得到尽善服务。例如,港澳体育组织暂时没有渠道申请广东省体育场地使用权等。
3. 从业能力素质与内地市场需求有一定差异
由于港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地有差异,以致适应内地工作岗位的能力亟须提升。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体育产业正经历转型升级,并朝着智能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将对港澳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品牌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困难,本人有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专业资格互认制度,便利人才发展。健全文体专业资格互认制度,有利于厘清文体专业资格要求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例如制定大湾区统一标准化的资格认证制度及配套措施,允许人员经培训及考核后,在大湾区不同城市提供服务。
第二,设立体育产业合作平台,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现时,大湾区未有一个统一运作的合作平台可将大湾区体育资源或人才库整合,以致从业人员的工作专业、市场需求及场地未能完善配对,例如现时港澳体育组织未有渠道申请广东省体育场地使用权,若场地资源能够有平台进行相应对接,既能提升场馆利用率,亦能解决港澳地区自身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透过更多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带动大湾区融合发展。这个平台同时能够让业界在大湾区实践跨界别交流、业务合作及找寻工作机遇。
此外,现时港澳体育组织要了解内地法规、资金、税务等政策并不容易,建议可在平台上提供相关信息,甚至设立服务窗口,解答港澳机构的疑难。同时平台亦应鼓励内地文体院校及社团与港澳文体社团合作发展,建设大湾区文体产业发展信息网,推进文体产业服务机构的数码化共建共享。
第三,加强大湾区内的体育主题交流,完善大湾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港澳体育人才如要到内地发展,除了寻找资格认证外,自身也需要加强对内地市场的了解,适应内地市场及职场文化。建议大湾区各市政府,多鼓励民间组织针对体育主题的交流,多鼓励商业机构面向港澳招揽实习生,让内地与港澳地区体育人才,进一步深入认识,寻找合作机遇,融入湾区发展大局。此外,可考虑建设粤港澳体育机构内地后勤服务基地,为港澳文体行业及从业人员提供场地服务、技术支持或志愿服务;更可以在大湾区政府文体部门或事业单位设置专门岗位,招聘来自港澳地区体育从业人员,为北上港澳青年提供对接服务。
展望未来,期望我们透过方方面面的配合,多管齐下,大力整合好大湾区城市资源,让青少年运动前景、职业生涯更光明,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更有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