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强城镇公园体系,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提案

2025-01-14 20:17:3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李红

  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建强城镇公园体系既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生态诉求的实践路径,还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具体行动,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我省城镇公园已经进入“建设时代”向“建管并重”过渡转型发展阶段

  供给总量全国领先。从公园数量看,我省现有6408个,大于浙江、云南、山东之和。从公园面积看,我省为16.83万公顷,超过山东、北京、江苏、浙江总和。从公园绿地面积看,广东为12.21万公顷,为第二名山东的1.58倍。

  供给结构逐步优化。目前全省拥有综合公园689个,儿童公园53个,城镇植物园17个,历史名园103个,城镇湿地公园98个,体育公园272个,口袋公园3627个等。其中口袋公园数量快速增长,2022年以来,全省每年新增超300个。

  供给产品多元发展。以城镇公园为载体,大力开展“公园+体育”“公园+文化”等“公园+”活动,让生态底色嵌入美好生活。深圳市举办公园文化季系列品牌活动17年,每年开展公园文化活动400余场,打造公园书吧、阅读角近70处,建成38个自然教育中心,全国首创自然教育新模式。

  供给保障日趋健全。自1923年广州第一公园公布我国第一个公园规则以来,各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镇公园建设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例如广州市先后制定《广州市公园条例》《广州市公园管理规范》《广州市公园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广州市历史名园保护办法》等制度文件,为公园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我省城镇公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公园结构不够合理。从公园类别看,科普教育、生态保护、动植物抚育等专类公园供给不足,全省公益性动物园仅广州1个,一些地市无儿童公园、城镇湿地公园。从公园分布看,一些地市公园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新城区,城郊、乡镇几乎空白。

  二是区域供给不够平衡。从公园绿地面积看,广州、深圳、东莞均超过2万公顷,3市总面积占全省64.36%,为粤东西北12市总面积的3.52倍;从公园个数看,深圳有1343个,广州、珠海、佛山、江门、东莞均超过500个,6市公园总数占全省65.56%。

  三是规划引领效益不够明显。为腾挪更多土地用于生产建设,城镇公园绿地多作为挤压空间,土地难以保障。一些规划为公园绿地的土地现状为宅基地、河堤、水闸等,难以建设。一些地区建设开发产生大量边角地、闲置地,成为垃圾堆放黑点,土地资源未按规划高效利用。

  四是岭南园林品牌不够彰显。一些公园建设缺乏设计,对文化挖掘和岭南园林特点挖掘展示不够,一些公园功能、景观效果差,近乎苗圃场,缺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此外,我省对岭南园林品牌研究支持力度较小,影响力明显弱于皇家园林、苏州园林。

  五是串珠成链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受城市自然基底影响,公园建设相对孤立,生态廊道、慢行廊道断点多,建设系统性统筹不够,山水连接通达性不强。

  六是养护水平与管理目标不够匹配。受经济下行影响,绿化养护经费作为第一梯队持续压减,管养资金难以满足正常养护需求,个别县(市区)甚至不安排养护经费,厕所缺失、座椅破损、草地裸露等问题日益凸显。

  三、建强我省城镇公园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广东省城镇公园管理办法及口袋公园、历史名园等专类公园管理规定,探索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公园绿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的政策机制和实现路径。

  (二)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城镇公园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分区域、分领域细化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统筹考虑拆迁后土地、闲置土地等,适时适地建设不同体量的公园,构建布局均衡、类型丰富、功能完备、特色明显的城镇公园体系。

  (三)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坚持权责分明、分级投入原则,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推动公园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体制改革,引导企业以提供服务、参与运营、宣传推广等方式参与城镇公园建设管理。引导专业人员参与城镇公园建设监督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广“人人是园丁”参与模式,引导群众参与城镇公园建设管理。

  (四)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保护优先,梳理岭南园林载体清单和造园技艺,对岭南园林典型代表实施重点保护。合理利用,弘扬岭南园林文化品牌,使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传承发展,打造一批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岭南园林作品。

  (五)进一步推动成果共享。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环境黑点整治、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因地制宜继续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古树公园等。全方位分析碎片化绿地连接可能,综合运用土地全域整治、绿道碧道建设等,串点成线,联通山水,打造儿童友好、老年康颐、文化创意、科普教育、户外运动等多种场景组合的城镇公园群和绿色出行带。

  联名人:赖南辉,熊水龙,刘忠平,马春生,刘晓文,何青,姚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