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吴学明
内容: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大湾区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当前,大湾区已在创新资源集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构建完整创新链、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化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为此,建议以全过程创新链为牵引,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高度协同的创新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动能。
一、大湾区全过程创新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研究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强度已达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但与纽约、旧金山等国际湾区城市高于4%的研发投入强度仍有差距。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022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投入比重为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7%),更低于发达经济体水平(法国为22%、英国为18%、美国为16%、日本为12%)。
(二)技术攻关分散,“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突破。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上各自为战,资源浪费且进展缓慢。
(三)成果转化不畅,市场与科研脱节。与日本(约70%)和欧美国家(约30%至40%)的成果转化率相比,大湾区约10%的转化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对接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止步于实验室。
(四)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创新驱动的资本支撑不足。以佛山机器人产业为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8家,获得战略投资的仅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尤其是在成果转化的早期阶段,风险投资覆盖面不足,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相对滞后。
(五)高端科技人才缺口大,人才环境有待优化。本地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是制约上游和中游环节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大湾区内对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以及新兴技术领域的高端技术人员的需求非常强烈,但目前相关人才供应不足。尤其是面向基础科研和核心技术开发的岗位人才短缺,这进一步限制了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的能力。
二、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对策建议
(一)推出“湾区基础研究专项计划”,夯实“源头创新”能力。优化基础研究布局,聚焦量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关键领域,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融合,推动从“0到1”的原创突破。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以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化优势为依托,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联手,联合海外顶尖研究团队,形成不少于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联合实验室。
(二)成立“湾区关键技术攻关联盟”,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合攻关团队,明确目标、分工协作,集中攻克信息技术、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难点。每年推动至少5个技术项目实现产业化,推进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立区域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实现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室设施和数据资源的跨城市共享,降低技术攻关成本。
(三)设立“湾区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基金规模初期设定为100亿元,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运作。吸引头部企业(如科技巨头、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资金,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建议探索“股权+债权”的投融资模式,强化投资收益机制,推动企业主动参与。
(四)推动跨境金融合作,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依托港澳的国际金融市场,开发针对科技创新的专项金融产品,如“科技创新债券”、“成果转化保险”和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设立“跨境科技投资母基金”,通过大湾区资本市场统一发行创新金融产品,吸引全球资本参与大湾区创新项目投资。
(五)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港”,引领高端人才集聚。加强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简化签证手续,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及配套服务,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技术专家落户大湾区。推动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开设创新研究生项目,通过“双导师制”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借助港澳国际化平台优势,加强与全球其他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创新联盟,推动跨区域技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