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崔峻
内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根基,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前提。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来看,基础研究虽然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其成果往往引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对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基础研究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20世纪初,量子力学研究奠定了人类对微观物理世界的认识,催生了半导体、激光等技术的突破,推动了计算机、智能手机、光纤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神经科学中对大脑神经网络工作原理的研究结合数学家在算法优化领域的探索以及物理学工具,为机器学习理论奠定了基础,支撑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为理解重力场如何影响时间提供了理论框架,而这一基础理论的支撑使现代导航和定位技术成为可能;美国实施的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探索未知太空的壮举,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催生的多项技术(如数码相机、互联网、冷冻干燥食品、空气净化装置等),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2023年8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深刻指出,基础研究直接决定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必须将其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演变的当下,国际竞争的焦点正逐步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必须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构建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应用研究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长远布局奠定坚实基础。国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和“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这些举措不仅是推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更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任务,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一、广东省的基础研究现状与挑战
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广东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例如,省科技厅设立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通过重大项目、省联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方式推动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格局。此外,广东还出台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然而,与国际先进地区相比,广东在基础研究领域仍面临以下挑战:
1. 科研投入比例偏低:基础研究经费占整体研发投入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与国际一流创新地区的对比中显得不足;
2.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广东作为经济大省,需更充分发挥其产业与科技结合的优势,以基础研究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3. 科研生态需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尚需完善,以更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具体建议
1. 增加科研项目投入比例:加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基础研究类的比例,以及省科技创新平台(如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重点实验室等)中基础研究类的比例;为优秀基础科研工作者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鼓励原创性研究,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方向。
2. 完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机制,避免“唯论文、唯职称”的倾向,加强对基础研究项目的全过程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科研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3. 强化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设立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基础科研岗位吸引力,实施国际高端基础科研人才引进计划,构建以顶尖科学家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团队。
4. 优化科研环境与生态:加大投入建设世界一流基础研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设施,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推动基础研究领域的全球协作。
5. 深化青少年科学教育:增加教育经费用于科学教育设备和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引进更多专业化科学教师,同时通过多样化课程、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并为未来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通过上述措施,广东省有望在未来5至10年间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新策源地和引智平台,显著提升全省的科技创新实力。以此为基础,广东将为实现中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彰显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广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