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和留住基层医生的提案

2025-01-14 22:37:5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林炜东

  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在服务城乡居民就近看病就医和疾病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建设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定位在民生感受度上,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卫生服务,成绩显著。但我省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整体服务能力不足、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距离群众对健康医疗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

  1、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医生承担着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的防治,以及公共卫生、家庭签约服务等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编制及财力影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素质参差不齐、骨干人才不足、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满足不了群众卫生健康服务的需要,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2、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低与能力弱并存。以韶关市武江区为例,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普遍不完备,加上大量业务向公共卫生服务倾斜,导致临床诊疗能力,尤其是专科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全区社区卫生院基本上都配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效管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限,设备日常维护水平一般。能开展普通外科手术的机构不到一半,开展产科手术、急诊外科手术业务的机构不到1/4,能开设心血管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的机构更少,服务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对综合性、连续性、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目前仍有部分自然村卫生室没有常驻医生。

  为此建议:

  1、建立联动机制。建议由省政府主导,建立卫健、编办、人社、医保、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欠发达地区政府将基层医疗体系发展建设纳入属地建设总体规划,厘清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明确的长效统筹联动机制,形成部门合力。基层医疗机构自身也应积极应对,与当地村社区建立密切合作,借助当地村社区力量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建立良性互动,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依从性和信任度,打通农村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能力。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运营经费,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条件,优化基层就诊环境,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完善科室设置。支持和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在业务发展、提高医疗收入上下功夫,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积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与群众距离近、就医流程简便、能提供长效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优势,通过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填补上级医院医疗服务空白,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依从性和信任度。继续加强医共体建设,通过优势资源下沉,推动上级医院专家下乡帮扶、基层人才跟班学习,常态化开展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联合手术等,全面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3、优化人员结构。出台政策试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在相关医院设置主要用于临床医师的基层岗位,统一进行招聘和人事管理,并统筹调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重视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在岗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实用技能水平。出台相关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高层次、专精型人才的引进工作,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引进所涉及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政策,畅通职称评聘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系列指导意见,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保障乡村医生正常合理待遇,稳定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巩固村级卫生服务网底。从人员待遇与发展空间等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基层卫生技术岗位吸引力,不断充实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