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王福亮
内容:
未成年人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未来主力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关于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认知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已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存在问题
一是未成年人面临的“被骗”与“骗”的双重风险加剧。首先,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活动年龄呈现显著低龄化趋势。2023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中显示,52%未成年人在10岁以前首次“触网”,较上年提高了7.4%。然而,与其他群体相比,未成年人群体网络安全意识遍薄弱,低下的网络安全意识不仅促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成为最易受侵害的群体,也使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比例逐年攀升,深陷“骗”与“被骗”的双重风险之中。
二是师资队伍专业度亟待提升。网络安全教育领域在不少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正面临被边缘化的挑战。基础教育学校中鲜有专门从事网络安全教学的专职教师,而大多数承担此任务的教师,且多数教师尚未接受过系统性的网络安全培训,难以深入剖析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和最新技术动态。
三是教育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亟需增强。首先,教育管理部门没有把网络安全课程纳入与其他科目同样重要的位置。其次,在教育预算中,网络安全教育经费常常被排在优先级较低的位置。
四是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提升。未成年人更容易暴露在网络欺诈、欺凌等各种潜在风险之中。其次,家长自身网络安全知识不足,难以成为孩子在网络世界中的可靠向导。
二、对策建议
(一)推动未成年人使用专属移动端
一是政策规划与标准制定。首先,信管局将联合教育部门、互联网企业及网络安全专家,共同研究并制定未成年人智能终端与通讯专线的技术标准、内容审核规范及使用指南。这些标准将确保终端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均具备过滤不良信息、限制访问特定网站和应用的能力。二是智能终端定制化开发。鼓励并支持科技企业开发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智能终端产品。这些设备将内置先进的过滤系统和家长控制功能,如年龄分级内容筛选、上网时间管理、应用安装权限限制等。同时,确保设备界面友好,易于未成年人和家长操作使用。三是通讯专线设立与监管。建立并维护一条或多条专门为未成年人服务的通讯专线,该专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严格筛选和过滤通信内容,防止暴力、色情、诈骗等负能量信息的传播。同时,加强对专线运营商的监管,确保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通信隐私和安全。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是建立网络安全教育师资培训计划。为教师提供全面的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包括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工作坊和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邀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可以通过邀请网络安全专业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或在学校间流动宣讲的方式来为未成年人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安全文化。三是纳入教师培养和考评体系。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应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及职称评审等环节,以提升教师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三)驱动政策与资金双重引擎
一是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为各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供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并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特色、适应不同年龄和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课程,涵盖网络情感、网络法律及数字素养等领域。二是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经费保障体系。首先,增加财政拨款。政府应逐年增加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的财政拨款。通过增加拨款,来支持学校购买网络安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组织网络安全活动等。其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优惠:对捐赠网络安全教育基金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发其捐赠热情;表彰奖励:对在网络安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示范。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领域。
(四)大力建设线上线下科普基地
一是线上科普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通过直播等多种方式深入人们的生活,开辟数字化的传播阵地。其次,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网络安全在线课程,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趣味课程。同时,组织线上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网络安全最新动态和防护策略。最后,开发网络安全模拟演练系统,让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习如何应对网络欺诈、恶意软件等网络安全威胁。二是线下科普基地的建设。首先,在科技馆、图书馆、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立网络安全科普展览馆,直观展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常见威胁及防护措施。定期举办主题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然后,组建专业的网络安全志愿者团队和讲师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面对面的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